頭份舊稱「田寮庄」,位於苗栗縣北部,
目前是苗栗縣人口第一大城市,
境內居民以客家族群為主(約占九成)。
「頭份」的地名,完全是臺灣開墾過程的產物。
在漢人沒有入拓之前的頭份,是平埔原住民道卡斯族竹塹社
與中港社、以及賽夏族分布的地區。
清乾隆四年間(1739),福建省泉州府人林耳順,率領閩粵二省漢人
約三十餘人,由香山進中港,商得當時居住在頭份地區的平埔族原住民
同意,雇用漢民進入頭份從事開墾,此為漢人拓殖頭份的開始,
當時稱為「田寮庄」(今田寮里)。
清乾隆16年(1751)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客家人
林洪、吳永忠、溫殿玉、黃日新、羅德達等約兩百人,率領宗族
飄洋過海到頭份開墾。
當時,他們以「抓鬮」的方式決定開墾的地點。
抓到第1號的即為「頭份」,後來沿用為地名。
據說林姓人數最多,分得頭份、二份及望更寮;
黃姓分得三份及新屋下;溫姓分得四份、五份;
吳姓分得河唇;羅姓分得中肚,
這些地名,大部分在現在和平里和民族里一帶。
蟠桃是頭份市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市西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蟠桃里、中興里、
成功里、建國里、山下里、文化里、合興里、後庄里。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蟠桃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蟠桃庄。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後庄、山下排(山下)、四份頭、蟠桃、
上山下、山下等。
此外,本地區尚有後湖、仁愛新村、何厝等聚落。
蟠桃里,舊稱番婆莊,就是曾有原住民定居的例證。
清乾隆4年,泉州人林耳順率領30 多位閩、粵人士,和平埔族
訂約開墾,是頭份受漢人開拓之始。
林耳順開闢,建番婆、菁埔等12莊,
又與陳曉理等開鑿隆恩圳、灌溉農田。
乾隆 16 年,林洪、吳永忠等人之裔孫,在今頭份與竹南間設 田寮 ,
墾成頭份,二份等地,隨著移民遷入,地方守護神廟宇也跟著興立,
如斗煥坪大化宮之三山國王廟、在嘉慶14年建立。
大約而言,頭份市開闢,
一從竹塹(新竹)自北而南,由鹽水港而山下排而番婆莊。
另一由中港、田寮而到頭份;再由河背而茄苳坑;由沙菁埔而興隆;
由斗煥坪而水流東。
頭份境內有中港溪流貫中央,兩岸是竹南沖積平原的東半部,
因此土壤肥沃、水源豐沛、物阜民豐,
所以先民自雍正、乾隆時期開墾後,即不斷有漢移民進入,
尤其以客家族裔為大宗……
中央路由自強路至永貞路清寧陸橋為止,
是苗栗縣內路幅最為寬闊的幹道,
向來被視為頭份至竹南的最重要的景觀大道,
苗栗縣長徐耀昌特別指示工務處規畫並向中央爭取經費,
將50米寬的中央路,重新設計改造,增加中央分隔島寬度,
大量種植行道樹,並在兩側增設自行車道及植栽,
讓中央路變身成具有先進都市景觀的大道。
中央路上的林家古厝,形制完整;
見證了林氏開拓頭份地區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