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份直到清代乾隆以後,才有漢人定居開墾。

清乾隆4年,泉州人林耳順率領30 多位閩、粵人士,
和平埔族訂約開墾,是頭份受漢人開拓之始。


林耳順開闢,建番婆、菁埔等12莊,又與陳曉理等開鑿
隆恩圳、灌溉農田。乾隆 16 年,林洪、吳永忠等人之裔孫,
在今頭份與竹南間設 田寮 ,墾成頭份,二份等地,
隨著移民遷入,地方守護神廟宇也跟著興立,
如斗煥坪大化宮之三山國王廟、在嘉慶14年建立。

大約而言,頭份市開闢,一從竹塹(新竹)自北而南,
由鹽水港而山下排而番婆莊。另一由中港、田寮而到頭份;
再由河背而茄苳坑;由沙菁埔而興隆;由斗煥坪而水流東。

福建泉州人林耳順,率領閩粵二省漢人約三十餘人,
由香山進中港,商得當時居住在頭份地區的平埔族原住民同意,
雇用漢民進入頭份從事開墾,此為漢人拓殖頭份的開始。


清乾隆十六年(1751),廣東嘉應州鎮平縣約兩百人,來到頭份,
以田寮為開闢之根據地,此為「田寮莊」(今苗栗縣頭份市田寮里)
的由來。

當時墾殖地點的分配,佃人以拈鬮決定墾地的次序,
如拈得第一號即為頭份,後來沿用為地名。
以後墾成頭份、二份、四份、河唇、中肚、新屋下
以及望更寮等地……

徐明桂家族墾闢的地點在今頭份鎮上興、下興二里,昔稱東興庄。
以往對於此區域的開墾歷史,如波越重之所編《新竹廳志》中,
僅簡略地提及係由原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的吳有浩、徐明桂(或作
徐明貴)等人率眾為之,


吳有浩於乾隆30年(1765)年率百人墾成中東興、下東興、桃仔園三庄,
徐明桂則於乾隆36年(1771)年率眾墾成上東興、楓樹坑。
由《李景暘藏臺灣古文書》數件契字可以看出徐明桂家族拓墾史。

徐氏鎮平開基祖為徐雲崖,徐明貴為十四世裔孫。
徐明桂兄弟五人,明桂居長,次望桂,三品桂,四振桂,五承桂。
明桂與品桂、振桂兄弟三人於乾隆年間渡臺墾闢。


據瞭解,徐明桂未生有子息;其兩子昌纘、昌紀均為過房。
昌纘為四弟振桂的次子,名榮先,字昌纘,以字行,號善堂;
昌紀則不知為何房子弟,名輝先,字昌紀,號華堂。以字行;
兄弟倆均為監生。

中港河背,約位於今上興、下興二里,
由於境內有茄苳坑溪流經,故又名茄苳坑庄。

乾隆46年(1781),該庄為墾成水田,灌作山塘、築埤
開圳等工程,均由徐明桂備本開築,乾隆48年(1783)年冬竣工。

到了嘉慶年間,徐昌纘不僅承繼父親在東興庄之墾業,
並將拓墾事業向近山一帶發展,將土地投資的觸角伸展至
內灣及三灣一帶(皆位於今三灣鄉)。

徐昌紀與其兄徐昌纘一樣,

亦致力於土地拓墾事業,
並經營有成,福蔭子孫。

徐明桂曾孫徐上翔曾任
日治時期頭份區第一任區長。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