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坑的地名意義,查詢內政部地名資料庫,

得知盤山坑又名「盤山仔」,是雙溪到平溪的通道,

因繞山而行,故名「盤山仔」。

內政部的地名資料,佐證了盤山坑古道

確實是自古以來作為雙溪、平溪之間的聯絡道路。

而盤山坑聚落的移民則是泉州籍的安溪人,

安溪移民在這片山區以種茶、種稻及製造染料為生。

盤山坑古道是否就是《噶瑪蘭廳志》所記載的,

安溪茶商所走的淡蘭古道的其中一段呢?

根據「噶瑪蘭廳志」紀事上的記載,約形成於清道光年間,

由茶販無意中走出一條非官方的淡蘭古道。其路線為:

「頭圍砲臺-石空仔山-鹿寮(一名待牛寮)-大溪-大坪-

雙溪頭-水返腳(今汐止)-艋舺(今萬華)。」

其中大坪(今泰平)至雙溪頭(今盤山坑)段,

此路線應即是由泰平過崩山坑經柑腳到盤山坑。

從柑腳至盤山坑,先沿著北42公路(雙坪公路)前進,

至公路27.6公里處叉路,右轉盤山坑產業道路。

柑腳至盤山坑約五公里,沿途有三座土地公廟,

分別是福德堂、福德宮及新興宮,

根據研究,全台小土地公廟約有一千餘座,

其中以淡蘭古道250座最多。

在淡蘭古道上,又以雙溪最多,

光雙溪泰平一帶就有33座。

柑腳前往盤山坑,原為一完整的古道。

雖然這一段路已變為公路,但沿途或許還有古道的

蛛絲馬跡可尋。

果然在沿途看到了三座古老的土地公。

「福德堂」,位於北42公路約27.6公里處。

建廟於大正13年(1924)。

「福德宮」位於盤山坑產業道路約1.6公里處。

「新與宮」則位於盤山坑產業道路約2.6公里處。

建廟於光緒丙戌孟冬(1886)。

距離「盤山坑13號」民宅

約五、六百公尺的新興宮。

新興宮,一座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

頗有特色,石砌的廟牆上有浮雕裝飾,

門額牆上寫著「光緒丙戌孟冬」(1886),

距今已約一百二十年歷史…….

崩山坑古道入口處附近也有一座

百年土地公—

崩山坑聚和宮。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