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初年(1820年代)金瓜石地區由廣東客家人開闢,
原先從事農耕,直到光緒十九年(1893年)發現金礦,
此地因而吸引大量人口前往開採,促成聚落興起。
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軍佔領基隆地區金礦及砂金產地,
為了杜絕濫採,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下令禁止民間採金,
而後金瓜石地區由日本企業田中組取得礦山礦權。
昭和八年(1933)日礦接收經營金瓜石礦山後,
於水湳洞地區興建製鍊場,並在昭和十年(1935)建設新山溪到製鍊場
上方儲水池之水圳及長仁橋下至濃泥槽水圳等兩大系統,
其中包含水壩、水圳橋、沉砂池等工程。
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於昭和8年(1933) 接收經營金瓜石礦山後,
即有計畫地擴充採、選、煉礦設備,在水湳洞地區大興土木,
同年9月開始新建興建水湳洞全泥式浮游選鑛場及氰化製煉所。
同時,因選煉過程的龐大水源需求,
而著手規劃興建水圳系統。
水圳系統的設計目的為引用當地溪水,
以提供金銅礦選煉之龐大水源需求。
根據2008年「臺北縣縣定古蹟金瓜石礦業圳道及圳橋調查研究
及修復計畫」研究指出,金水地區礦業水圳系統可分為兩大體系:
西起新山溪及山尖鞍溪,以水圳橋跨越外九份溪後,
圳道下降至金福宮東側再以圳橋跨越內九份溪,
穿越金水公路,繞越報時山山腰,穿越本山六坑外的
六坑坪,最後注入水湳洞選煉廠上方儲水池,約長2.1公里。
西起濂洞里長仁橋下,於濂洞溪南岸以水圳橋穿越六坑溪口
與黃金瀑布下方,最後進入水湳洞選煉廠的60米濃泥槽,
約長0.3公里。
金瓜石礦業水圳系統包括:水壩、圳道(或稱圳溝、水溝)、
沈砂池(水櫃)及水圳橋等建設。
這套礦業用水圳系統規劃建成於1933-1935年間,
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接手經營金瓜石礦山後,為供應新建的
水湳洞選煉廠所需水源而興建,與金水地區金銅礦業發展有密切關聯。
目前仍留存多處圳道及圳橋遺構,
於2005年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
水圳橋除了引水以外,也被居民用作交通道路。
水圳橋在橋面被舖裝了木板欄杆後,是居民前往水湳洞
或六坑、選礦廠等處工作的捷徑。
不過,在台金公司結束營運後,
因為不再有人通行及維護,目前橋面木板已消失,
不再能夠通行。
現從金水公路往金福宮方向眺望,
可清楚看到水圳遺跡。
金福宮水圳路廢棄很久,
於2022-04-28金瓜石石山里吳乾正里長拜託暖暖暖曦隊
整徑,讓其重見天日。
2023-08-24又重新整徑。
此行主要踏查此段水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