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4,500年前,金山區已經有先民活動和生息。

十七世紀中葉以前,本區乃凱達格蘭族金包里社(Kimaurij)居地。

傳統上荷西文獻中漢譯為金包里,學者認為,不是指現今的金山。

據考證「Kimaurij」的本社址在今基隆仁愛區,

領地為北海岸東半部,現今的基隆、萬里、金山等地。

另說有人曾在磺溪發現金沙(其實是硫,金山不產金),

故以「金包里」稱之,兼顧音義雙譯。

1767年,福建漳浦嚴姓祖先,於故鄉漳浦雨齋頂祖廟恭請天官大帝,

橫渡黑水溝,於金山地區登陸,在金包里堡下角西勢莊居住,並於半嶺

搭一紅壇供奉天官大帝及神農大帝,

神農大帝有乩身,為民眾消災解厄及開出藥方及藥草,

救人治病,因神威顯赫,故當時稱為「王爺公廟」。

當時先民自大陸來台時,只帶來天官大帝,

於草廟時期廟前有二棵樟樹,一棵腐爛,另一棵完好如初,

即取該棵樟樹雕刻地官及水官大帝二尊,合祀三官大帝,

並稱為三界公廟。

三官大帝神威神威顯赫,香火鼎盛,信徒日眾,

因三官大帝於民間通稱三界公,

故附近地名稱之為—三界壇。

聖德宮係以供奉三官大帝為主神之廟宇,歷史悠久,

香火鼎盛,為金山、萬里、石門一帶民眾之信仰中心,

建廟迄今逾250年,原稱為「三界公廟」。

廟中保有道光11年(辛卯 1831 ) 建廟石碑 ……

民國48年,因土廟年久失修,經地方仕紳籌劃而重建,

這才更名為現在的「聖德宮」。


時至今日,聖德宮扔是三界壇地區的重要信仰。

每逢三官大帝的千秋聖誕,廟方都會進行盛大的繞境儀式,

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並吸引大批的信眾前往共襄盛舉。

聖德宮並為半嶺古道之起點,

古道終點則位於石門的妙濟寺。

聖德宮信徒偏及三界、六股、清泉、兩湖、西湖、萬夀、

永興、重和、阿里磅、阿里荖、尖阿鹿等11村之居民,

並由該11村村民擲爻選出爐主及頭家。

位於萬里區之大鵬天護宮,係由聖德宮分家。

據廟方耆老稱,來台不久後,因嚴姓、賴姓家族要分祀,

於是擲爻決定,將天官大帝金身留在原廟;另一族支則分到香爐,

前往萬里加投地區建廟,並重雕天官大帝金身奉祀,

不過確切日期不詳。

兩廟互稱兄弟廟,

透過「半嶺訪源」表達追本溯源精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