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康熙60年,南派總兵藍廷珍暨其族弟籃鼎元戡平
朱一貴之亂後,其度下漳泉兵士有不願歸者百餘人,留於此從事
墾荒始成村落。
在其50年前,今之過江村(原名過江仔)北有溪流一道(即下淡水溪)
有不詳姓氏而名阿里者,於溪畔構盧而居,販售冷食是為里港之原始
住民,迨至村落形成,商業勃興,由東港以竹筏舶運貨物
沿溯下淡水而來。
(乾隆年問)乃冠以原始住人之名謂之阿里港,
以商業興盛僅亞台南,由是沿稱,阿里港街……
清康熙六十年(1721),
廣東南澳總兵藍廷珍及族弟藍鼎元來臺征討朱一貴,
朱一貴之亂平定之後,藍家安排一部分族人定居於此地,
藍家遷台定居一世祖藍雲錦(藍鼎元長子)移民開墾阿里港,
「定玉田,建福德正神祠」,成為漢人拓墾屏北平原之肇始。
藍鼎元家族長子自藍雲錦移居阿里港以來,在阿里港周圍大力拓墾,
終於成為阿里港首屈一指的大墾戶。
清朝時代,藍家共有二位四品官、一位五品官,
儼然是阿里港地區最顯赫的家族,
對地方事務有很大的影響力。
直到藍鼎元之第五世嫡孫藍見元(小名「媽田」)時代,
藍家仍然擁有七百多甲的土地,且阿里港及附近地區的糖場都是
藍家所有。藍家成為里港望族,後經營糖部、米糧,
糖、米郊事業有成。
藍見元於道光十五年(1835),曾主持建築阿里港城的工程,
距今約一百六十餘年的歷史,如今阿里港城已拆除,
只留下一塊石碑在里港公園內。
藍家的第八代嫡孫藍高川(1872-1940)更大量購買土地種植
蔗園(土地範圍直至現今高雄縣)、創立台灣商工銀行(現為第一銀行前身),
成為全臺知名的世家大族。
直至日本二戰投降及國民政府敗退來臺,仍是阿里港雄霸一方的大亨,
旗南古道為藍家向台南府城輸出糖、米要道,為祈求神明庇佑營商順利,
而出資建修廟於嶺頂。
其堂弟藍高全,字左如,任里港街庄長三十年(1902-1931),
亦為里港信用組合(今里港農會)組合長,重視教育,
為阿里港公學校創建人之一。
藍家古厝原為傳統閩南式建築,主要建材都來自於福建漳州;
藍家古厝目前的主要建築特色有三。
其一:平面為四合院式,二廂及正堂屬於傳統的閩南式建築。
其二:廊柱使用紅磚及水泥相間的橫飾帶形式。其三:古厝前有一大前院,
其中有一小徑,兩旁綠意盎然,行走其間,
恍如置身於清代與日治時代,
一頁頁翻閱著藍家的輝煌歷史。
藍家古厝建基為九包五、二進式閩南燕尾式四合院,
共一百二十門,藍宅除了前廳的主要活動空間外,兩側及後面
均遍設廂房,整體呈凹字型。
第一進正廳曾在1923年改建成仿西洋歷史主義建物(藍高川改建),
日式和風建築興建於正廳前,連接正廳後二進形成祭祀內埕,也是
藍家後世子孫年度祭祖的所在。
藍家古厝前院牆內凹環抱設計,正面主入口設置圓形花壇,
用以緩解正面視線的壓力,中央亭廊「凸」出於兩側迴廊,
也形成第一道接待空間,主入口仿傳統三關六開門樣式,
中間圓形窗式則有藝術裝飾的式樣。中央山牆以勳章卷草泥塑裝飾主題,
廊柱採愛奧尼克柱頭,左右拱式迴廊,平添生活雅趣,
所以有紅磚及洗石子兩種不同建材交互使用,
做出了紅白相間橫帶紋飾,有不同裝飾和色彩、花紋,
這是藍家古厝門樓的特色。
整體而言,藍家古厝的建築風格氣勢雄偉,
充分反映大正年間台灣經濟繁榮,
和日本明治維新後接受西化的積極態度。
藍家古厝院邸寬敞,院外椰林挺立,
院內林蔭密佈,綠意盎然,
自然紓解燥熱的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