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港鄉舊稱「阿里港」。可能源自平埔族語。

坊間亦傳聞清康熙年間,有一姓氏不詳而名阿里者,

在下淡水溪畔販賣冰品。

原為平埔族居住之地,荷蘭時期的「台灣番社戶口表」

就有塔樓社的記載。康熙末葉後亦有平埔族武洛社人在此活動。

漢人的開發則在康熙末年,總兵藍廷珍及其族弟藍鼎元奉命平定

朱一貴事件後,其麾下數百名士兵卻不願離開。

雍正七年(1729年),藍鼎元長子藍雲錦率族返回阿里港從事開墾,

後代成為著名的里港藍家。

亦有藍仲觀、莊鄉生等人率族人來此開墾,

因而逐漸形成聚落。

根據伊能嘉矩的考據,阿里港街,在港西上里港的西部,

清康熙五十年代閩人開之。

武洛地區的開墾較早,最早於康熙三十五年

即有客家移民進入開墾,成為東往大路關、北往美濃之基地。

雍正十一年設置阿里港汛。乾隆年間已有「阿里港街」之稱。

里港被二重溪一分為二,昔日為一渡口。

溪北地區在日治中期廢縣置廳時設為土庫區,

溪南地區則為阿里港區,為阿緱廳阿里港支廳(該支廳範圍為今之

里港、高樹、鹽埔、九如)所轄。

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將土庫區與阿里港區合併,

並易名為「里港」,設置「里港庄」,

劃歸高雄州屏東郡管理。

日治時期里港庄設置許多公共設施,有公學校、庄役場、

公共浴場、公園、市場、保甲會館、神社等,其中里港郵便局

是於明治30年(1897)所設置。

在《里港鄉志》中所繪製的一張地圖可發現,

里港郵便局設置的位置,鄰近里港北城門、里港庄役場、里港神社

與里港公園等公共設施,

這些重要的公共設施都位於現今中山路左右。

可見中山路是日治時期里港庄的主要街道……

中山路有一間古厝讓人好奇,然而文獻上關於他的記載卻幾乎闕如,

但其出奇的美艷動人,在里港是不輸給那些較具知名的古厝,

特別是花磚使用的大方程度。凹壽的設計,再加上出簷步口廊

讓人難以忘懷這棟只有正身的古厝,

即使不需護龍也能顯得素雅大器。

堂號上寫著神秘的 KanKa ,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不太像是姓,也可能是商號。

位於老街上的韓哲卿宅建於昭和4年(1929),

是里港地區第一棟民間起造的洋樓。


韓哲卿原籍台南,日治時期移籍屏東郡里港庄,

自1904年起種甘蔗,製砂糖,因而累積財富,

曾任里港庄役場助役及里港信用組合長,

是當時里港地方上的名望家。

韓哲卿的宅邸,題有「源美」,應是其商號。

個人則大方推測,前述的古厝門額上的KanKa字樣,

是否就是韓家兩字的譯音呢 ?

以該古厝正身所處的位置看來,此棟應是第二進,

第一進應該是原本緊臨中山路的

店鋪或這是街屋吧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