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9年(1731),頭份、造橋兩地的交通受到南港溪河床

阻隔,民眾為解決交通問題,於是大家捐款造橋,並將此橋

命名為「登雲橋」,又稱「長橋」,

就是「造橋」地名的由來。

造橋鄉為台灣客家人聚集的主要鄉鎮之一,

將近4000位居民的大西村,客家人口超過八成,

堪稱台灣客家第一大村。

大西村是造橋鄉人口數最多,工商業較發達的一村。

交通方便,多以農工為職,並以出產

酸甘茶及柚子酒為特色。

享有「鄉長路」美名的苗十四之一線(台十三線東側路段),

被命名為「大西二街」。

其中,東側路段是造橋鄉大西村九鄰、十鄰主要道路,

路寬僅約六公尺、長度也才約五百公尺,

但從第十二屆鄉長張炳源起,歷經張雙旺、陳鳳英到

目前十六屆鄉長黃純德,

近十九年來,連續出了四名鄉長。

讓地方人士津津樂道。

日治時期居住於造橋庄赤崎子(現錦水、大西之舊名)

及大桃坪(大龍)地區的居民,以務農及大零工為生,民情純樸,

全境唯獨一所造橋公學校,學生就學需長途跋涉,翻山越嶺,

步行需費時一至兩個多小時,非常不方便。

因此由當地的地方熱心教育人士廖維玉、張阿華、鍾雙華、

范鎮旺等極力爭取,在現址(造橋鄉大西村13鄰1號)

於昭和15年(1940)4月創設造橋公學校錦水分教場,

即今錦水國小之前身。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赤崎仔地區為一街庄,

稱為「赤崎仔庄」,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車坪、二坪、大坪、錦水等。

位於村外西郊的武威堂,

想當然耳是為廖家古厝…….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