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據臺灣時,曾派兵控制此地。明季之時,
車城為排灣族所盤據,原本是一片密林,當地原住民
稱之為「庫匹亞旺」(KABEYAWAN),
進而轉音為「龜壁灣」。
明永曆18年(1664)鄭經繼鄭成功領臺,
派遣部將自車城登陸,開始屯田墾荒,令部統領兵士
南進龜壁灣駐守,命名為統領埔(今之統埔村),
逐漸形成庄村。
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車城已成為閩人開拓恆春半島的根據地,
由於屢遭原住民襲擊侵擾,遂環植木柵於四周以為防禦,
故有「柴城」之稱;
乾隆末年逐漸形成一街肆,乾隆53年(1788)福康安將軍率軍
討伐林爽文黨夥莊大田時,水師即登陸於車城,之後為紀念捷軍
稱車城為「福安庄」(或福安城),並於庄內的福德廟立碑頌功。
至於「車城」一名,伊能嘉矩認為是「柴城」發音上的訛誤,
另一說法則指稱早期車城砍伐薪材輸出臺南地區頗盛,
庄民便利用其做為要塞而得以擊退原住民,故稱「柴城」。
其後又大舉來襲,當時車城至海口間沿岸盛行燒製木炭,
有搬運木炭的牛車數十臺駐列,庄民遂利用牛車作為防禦而擊退之,
因而將柴城改稱車城。
雖然車城並未正式建城,
但因有木柵環圍故亦設有東門、北門(北門路、忠孝路口)
及南門(福安路底近欽湖橋)以制出入。
恆春半島西岸中的落山風,是相當特殊的自然現象,
無論是自然景觀,或是人文現象的風俗民情,
受落山風主宰影響相當大;
雖然落山風對此地造成許多不利的影響,
當地居民卻不以風為苦,不視風為敵,
而與自然合諧相處找出一套生活智慧與哲學,
並能善用天然的資源,
車城因有地理優勢,
很早即是閩南人聚落……
車城老街上錯落的老厝,隨著歲月不停的流轉,
有的崩壞、有的拆除改建。
老街的入口前段,有間前段典型日式建築,
後段中式高挑閣樓豪宅聚落群,高高的石砌圍牆約有二公尺高,
小側門中式古老優雅庭院設計,門楣書「得其所」頗為特殊。
側門屋頂採雙流水並蓋有薄片紅瓦,屋簷燕尾造型,
顯得主人身分貴氣優雅,
據其後代許姓醫師表示:
許家古厝昭和15年1940年先人所築,
迄今有80餘年歷史。
位於車城聚落與省道交接處,
另有一棟具有拱廊的街屋,
也算是當地較特殊之民居建築;
由於地緣及防禦關係,
卵石砌磊也是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