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區的名稱來自過去臺江內海港口之一的「西港仔港」
與港口周邊的市街「西港仔街」,後人將「西港仔」簡化成「西港」。
至於「西港仔」一名的由來,
則有位在「直加弄港」(今安定區)西邊
或後營(今西港區後營里、營西里)西邊等說法。
西港區在過去大部分是臺江內海的一部分,
道光三年(1823年)灣裡溪(曾文溪)在暴風雨後改道,
將大量泥沙帶入臺江內海,使得臺江內海逐漸陸化。
戰後,民國35年(1946)將西港庄改為西港鄉,隸屬臺南縣北門區,
設有西港、新復、永樂、中東、南海、竹林、劉厝、八份、三樂、檨林、
後營、營西、金砂等13個村。
劉厝里由先民劉登魁來此開基建厝,因而稱為劉厝,
劉氏登魁宗派宗親會在淵源簡介中記載:
溯吾來台始祖登魁祖,來自中國大陸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二十四都
後山尾窗裡社。離鄉背井卜居台灣府諸羅縣安定里西保蚶西港(即今
西港鄉劉厝村),闢荒務農,開基立業距今已三百年餘,
綿延已有十四世裔孫。
三百多年來,劉氏宗親在劉厝這個小村庄開枝散葉,
十四代所綿延而出的子孫人數已有數千餘人。
劉厝里含西港、劉厝、中社仔三個庄頭。
蚶西港在清朝時與西港仔、外渡頭(在今佳里鎮境內)三地
同為臺江內海北岸的港口。
後來曾文溪多次改道,造成臺江內海的淤積,港口也因此逐漸完全
失去了功能,舊港口位於今日劉厝橋附近,曾有「舢舨頭」的舊地名,
顯示此地的確曾為海汊,
而且有船隻可以溯溪而上進行貿易。
明鄭時期,泉州同安縣人劉登魁追隨鄭成功的部隊來台後,
移入此地,故稱之為劉厝。
後來劉氏子孫在此地開枝散葉,庄頭的規模漸漸取代沒落的蚶西港,
到了日治時期時已成為了此地的主要聚落。
中社仔位於劉厝庄頭的西方,
因為庄頭位置介於劉厝和外渡頭之間,
所以稱為中社仔。
全庄僅有 20 多戶人家,則以王姓居多。
此古厝位於劉厝聚落西南角,
以庄頭來說,應該也是劉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