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跨海大橋連接澎湖群島之中的白沙島(通梁村)
與西嶼島(橫礁村),為澎湖重要的交通幹道。

澎湖四面環海,行政區域乃由星羅遍布的島嶼所構成,
在興建跨海大橋之前,西嶼居民對外的交流只能仰賴船運。
日治時期澎湖廳便在西嶼鄉的大菓葉漁港(今二崁村)
設置對渡港,提供機動船一艘,每日往返馬公港四次;
此外,赤馬村、竹灣村也有私人漁船提供海上運輸,
1945年二戰結束後,大菓葉漁港仍做為西嶼和馬公之間
的公營運輸碼頭。

1960年代初期,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
到澎湖視察,得知馬公和西嶼之間的交通問題,便指示臺灣
省政府籌備跨海大橋之工程,後由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
負責承辦此工程業務,為此特別成立「澎湖跨海大橋工程處」,
負責澎湖跨海大橋的規劃和設計事宜。

1965年3月,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選擇在西嶼島北端
(今橫礁村)和北山嶼南端(今通梁村)興建跨海大橋,
但兩座島嶼之間有一洶湧的「吼門水道」阻隔。
澎湖水域自古以「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豆頭、
五潭門、六東吉」等諺語,形容水域險惡,吼門水道即為澎湖
其中險惡航道之一,水流十分湍急,故施工環境可謂十分嚴峻。

1970年12月25日,跨海大橋完工通車,
據報導,澎湖跨海大橋落成時還是當時遠東第一大的橋,
但因澎湖當地風浪強勁,且常飄鹹雨,僅通車才幾年的時間,
橋梁的鋼筋便已發生十分嚴重的鏽蝕情形。

臺灣省公路局為了延長跨海大橋壽命,分別於1977年、
1978年、1980年、1982年和1984年進行維修工程,
防止腐蝕情形惡化,但成效均不佳,
遂於1984年之後便決定另蓋新橋。

第二代跨海大橋1984年7月12日動工。
1996年3月14日,時任總統李登輝親赴澎湖視察,
並主持通車典禮,第二代跨海大橋正式通車。

跨海大橋為縣道203號交通要道,為赴往西嶼鄉的必經之地,
又因橋頭兩端入口處拱門造型別緻,以及蔣介石於1970年的
落款題字,成為澎湖著名的觀光景點,

跨海大橋北端入口處緊鄰遠近馳名的風景名勝
通樑古榕,每年吸引遊人如織。
2001年,跨海大橋被票選為
澎湖縣十大歷史建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