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頭糖廠創建於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其前身為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所轄的「蒜頭工場」。
明治四十一年(1908)開始建設輕便鐵道、
製糖工場、倉庫、行政辦公室、宿舍群等建築物與相關設施,
明治四十三年(1910)落成開工。
蒜頭糖廠的產能頗高,在明治製糖位居首位、
於全臺所有糖廠中則排行第四,被譽為「明治寶庫」。
戰後國民政府創立臺灣糖業監理委員會,
民國三十五年(1946)接管全數糖廠,
同年5月納入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明治製糖在1906年選在嘉義廳蒜頭莊設立新式製糖工廠,
是為「蒜頭製糖會社」(簡稱蒜頭工場),在1908年開始興建
相關廠舍,以及鋪設嘉義、蒜頭間的輕便鐵道,
並在1910年11月開始製糖工作,
在1911年3月設立酒精工場。
1921年,蒜頭工場的產能提升至一日壓榨能力2,200米噸,
是明治製糖產能最大的製糖工場,
因此在二戰被列為重點轟炸目標,
導致廠房遭空襲而嚴重損毀。
戰後,蒜頭工廠由台灣糖業公司接收,並改稱「蒜頭糖廠」,
但因嚴重損毀,於是甘蔗在糖廠修復期間改由南靖糖廠壓榨,
而蒜頭糖廠直到1947年才重新開始製糖作業。
蒜頭糖廠於1972年改隸新營總廠,
並於1981年採新亞硫酸法製造特砂,
於1988年恢復製造二砂。
嘉義海埔地墾殖處業務於1984年4月歸併蒜頭糖廠,成為農場二課。
蒜頭糖廠製糖工場在2001年因納莉颱風造成廠區大淹水導致機器設備
泡水受損,加上臺灣的糖業市場趨勢,因此糖廠於2002年7月1日停產關閉,
並規劃改作「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
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隸臺灣糖業公司嘉義區處經營管理,
於2002年8月3日開幕。
相馬半治在明治39年(1906) 創建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便開始著手在台灣南部興建糖廠事宜,繼建立第一工場—蕭壠工場
(佳里糖廠)後,看中當時隸屬東石郡蒜頭庄在朴子溪南岸的這塊土地,
在此設立第二工場/蒜頭工場(蒜頭糖廠),
明治41年(1908)開始陸續興建相關設施 (包含興建蒜頭到嘉義間的輕便
軌道–朴子線),並在明治43年(1910) 底開始製糖作業,
1911年設立酒精工場。
週遭田地陸續被規劃為甘蔗田(共有九個原料區 (蒜頭、六腳、港尾寮、
太保、朴子、番婆、舊南港、下楫、港墘)、七個自營農場 (蒜頭、太保、
東勢寮、馬稠後,新港、溪仔下、鰲鼓),
範圍涵蓋六腳、朴子、太保、東石、新港、鹿草等鄉鎮,
由於嘉義平原地理氣候皆適合種植甘蔗,日後更不斷增加耕地面積,
直至昭和年間,耕地面積在明治製糖會社所屬的七座糖廠裡僅次於
南投、南靖糖廠,加上嘉南大圳在1930年完工使用,
造就甘蔗產量大增,使其效能與產能均名列第一,
在日治時期與虎尾糖廠、屏東糖廠並列台灣三大糖廠,
有明治寶庫之美譽……..
蒜頭蔗埕文化園區規劃成為5大特色,分別是糖業類、鐵道類、
歷史建築、五分車、人文類;
五分車目前仍馳騁在園區中,是園區中的重頭戲,
以軌距的不同而劃分,
保留至今擁有十分豐富的歷史價值;
蒜頭糖蔗埕文化園區有一座鐵道文物館,展示許多相關物品,
鐵道上還有各式各樣約五分仔車頭與車體,最特別的莫過於
一台古老的蒸汽火車頭;
此外,蒜頭糖蔗埕文化園區中的百年製糖機具,
以及日治時代興建至今的木造式員工宿舍,
更是讓民眾體驗日式風情的地方,
一長排的木造員工宿舍巷道內,
能讓人享受到日式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