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崎區舊稱「番社」,其「番社」之名則源於古時平埔族

「西拉雅系新港社」族人退居牛埔及大坪一帶而得名,

在清朝初年屬「台灣府台灣縣新豐里」轄域,

道光年間,則隸屬「內新豐里」,

並分別依當時的既成部落牛埔莊、大坪莊、龍船莊、石𥕢莊、

崎頂莊、土牛崎莊、中坑仔莊及楠仔坑山莊等

八處聚落為主要的地名。


日治時期分設兩區 :

內新豐里第一區轄「崎頂」(現今崎頂村及土崎村)

和「中坑」(中坑村、楠坑村)。


內新豐里第二區轄「番社」(現今之牛埔村及大坪村)

和「龍船」(現今之龍船村及石𥕢村)。


大正九年(1920),台灣地方制度改革,

本區才由各區中首善之區的「龍船」和「崎頂」之首字為庄名,

稱「龍崎庄」屬「台南州新豐郡」所轄,

「龍崎」之名也因此沿用至今。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國民黨政府廢庄置鄉,改稱「龍崎鄉」,

轄牛埔、大坪、龍船、石𥕢、中坑、楠坑、土崎及崎頂等八村。

舊龍崎鄉公所有時會被誤稱為龍崎庄役場,
嚴格來說,此建築完工時龍崎庄役場已不存在。
但此建築延續著日治時期的設計遺韻……

日治時期的龍崎庄役場,原為土角厝,
1950年才打造新的水泥廳舍,即舊龍崎鄉公所。

在使用了27年之後的 1977年,龍崎鄉公所搬移。


荒廢了12年的1989年,這棟舊廳舍連同土地對外招標。
由於位在虎行山公園入口處,又緊鄰菜市場,
當時的兵役課長蔡全木家401萬元購得,從此公物變私有。

舊公所換新屋主,儘管當地區位條件好,
但蔡全木並未拆除改建,讓廳舍得以保留全貌迄今。
目前成為農會的竹炭故事館。
但因舊鄉公所建築因屬私人所有,規劃上受限較多…….

六角窗與水平開窗、
以及洗石子設計手法,都充滿濃厚的日治風格。

或許是戰後初期興建的緣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