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西」意即「半線(今彰化市)以西的地方」,

其由來係於1812年,清廷將半線保分為半線東保、半線西保,

其後清廷亦將「保」易為「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為「線西」一詞出現之始。

線西曾地名為「下見口」或「下徑口」,因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

入海處,似乎可以看見河口,所以稱為「見口」。

1920年因其從前屬線西堡,於是改為線西沿用至今。

線西位於彰化縣西北端,西臨臺灣海峽,

清乾隆初葉,漢人由福建省泉州一帶遷移來此從事開拓墾荒

逐漸形成部落,子孫相繼繁衍至今,

居民黃姓多數,次為林、陳、謝姓。

德興舊名15張犁。其由來有兩種說法:
其一:該地區由15 位佃農(大地主)分據農地,

故舊名由此得。

其二:該地區由福馬圳灌溉當地區農地,但水源有限,

必須分區、段、時供水,因此為公平起見,便在該地區域平均分成

15段水閘門,以公平供水故稱之。

地名起源於墾成農地之面積有七十五甲(按: 每張犁五甲計算),

故稱十五張犁。

據云最初遷入者為姓吳,後來有許、陳二姓墾民來墾。

今居民中以許、陳、林姓氏為最多。

境內有福馬圳田尾排水溝灌溉,居民以農為業,

主要物產有稻米、大蒜、荸薺、鵪鶉蛋等。

高聳的門樓 大大地寫著四端門,
上面鑲滿了絢麗的手繪彩瓷。
是線西極為珍貴的古厝……..

四端所指為何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