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初期,線西地區隸屬諸羅縣。

1723年,彰化設縣,線西地區改隸彰化縣半線保。

1812年,半線保一分為二,線西地區改隸半線西保。

1875年,半線西保改名「半線西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1895年,日治之後;

1909年,管轄線西地區的彰化廳改為彰化支廳,隸屬臺中廳,

線西地區為下見口區,轄有十五張犁、頂犁、下犁、下見口等4庄。

大正九年(1920) 廢廳置州,下見口區與新港區合併設立線西庄,

屬臺中州彰化郡,庄役場設於寓埔。

戰後線西庄改為「線西鄉」,當時管轄範圍為現今的線西鄉與伸港鄉。

1950年7月1日,線西鄉析出部分土地另成立新港鄉;10月21日,實施

縣市行政區調整,彰化設縣,線西鄉改隸彰化縣迄今……

今線西村東鄰德興村、南有寓埔村、西臨海,北與頂庄村為鄰。

主要聚落為口厝、下見口、柴寮。

其中口厝,舊稱徑口厝。

其名由來乃往昔大肚溪至河口分歧入海,到處見到河口,

因得稱或云「徑」即小路,「徑口」指此聚落有通往海口之小路,

因得稱,之後徑口厝縮名為「口厝」。

下見口,舊稱下徑口,

相傳清乾隆初,有泉州府晉江縣人黃思觀者到徑口厝拓荒建莊。

後來其子黃仁炎,另闢一部落於其下緣,比稱下徑口。

後可能因口誤而植為「下見口」。

村民以陳、林、曾姓氏居多、早期居民大多物農為生,

主要農產品有稻米、大蒜、碗豆、番薯等。

據族譜資料,

在雍正年間,有晉江縣人莊允權、柯文捷入墾於此,

至嘉慶年間,再有晉江縣人許元洋者來墾。

可見此聚落為雜姓所居,

此從聚落內民居的堂號可見一班……..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