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西」意即「半線(今彰化市)以西的地方」,

其由來係於1812年,清廷將半線保分為半線東保、半線西保,

其後清廷亦將「保」易為「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為「線西」一詞出現之始。

線西曾地名為「下見口」或「下徑口」,

因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入海處,似乎可以看見河口,

所以稱為「見口」。

1920年因其從前屬線西堡,於是改為線西沿用至今。

線西位於彰化縣西北端,西臨臺灣海峽,

清乾隆初葉,漢人由福建省泉州一帶遷移來此從事開拓墾荒

逐漸形成部落,子孫相繼繁衍至今,居民黃姓多數,

次為林、陳、謝姓。

1909年,線西地區為下見口區,

轄有十五張犁、頂犁、下犁、下見口等4庄。

1920年,廢廳置州,下見口區與新港區合併設立線西庄,

屬臺中州彰化郡,庄役場則設於寓埔。

下見口,舊稱下徑口,相傳清乾隆初,有黃思觀者,

泉州府晉江縣人到徑口厝拓荒建莊。後來其子黃仁炎,

另闢一部落於其下緣,比稱下徑口。

後可能因口誤而為「下見口」。

線西路其實是一條不太寬的巷子,

其中有一棟兩層樓的民居,

其正身朝向中庭,因而無法一窺全貌;

從其鄰接像弄的一側,隱約可見

一些建築飾樣…….

應該為當地昔日仕紳之所居。

是否姓黃則未及確認。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