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鄉原名「透水」,有清水混入濁水溪之意,

清朝嘉慶年間將左字邊刪去,改稱秀水,相沿至今,

在清朝雍正之前,係馬芝鄰社原住民所居住之地,

雍正年初閩人自泉州府(南安縣,晉江縣),

漳州府等地遷入開拓,至乾隆初年,逐漸形成部落,

稱馬興,馬鳴山,安東,埔姜崙,曾厝,下崙等六莊,

因原係馬芝鄰原住民所居,故總稱馬芝堡。

秀水地區之開墾,源起於八堡圳、十五分圳之開通,

有水斯有財,水利設施吸引了大量漢人移民來到彰化,

秀水地區也因此逐漸開發。

目前臺灣方志中,在1741年劉良璧所編之《重修臺灣府志》中,

已有秀水庄地名出現。可見乾隆前期,該地已有一定人口。

據《臺灣舊地名之沿革》一書記載,最早入墾秀水鄉者為安溪人吳神祐,

之後入墾者眾,隨著地方發展,交通建設必不可少,而秀水橋即為秀水地區

重要橋梁之一。

舊秀水橋跨洋子厝溪上游,位於溪湖至彰化市、花壇

之交通要道上,周璽《彰化縣志》中記載:

「秀水莊橋,在邑治南八里。」能被志書所載,此橋之重要性由此可知。

秀水橋1954年改建為水泥橋,2004年再度改建。

此次改建後,舊橋碑被留下,和新橋碑並陳,成為珍貴文物…….

現今秀水橋碑上除書有「秀水橋」三個頗有氣勢的大字外,

旁另有「道光七年十月重建」、「OO業莊主施階佃戶仝立」,

今新秀水大橋交通繁忙,

舊秀水橋依然存在,

古碑猶存古意……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