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一帶往昔屬平埔原住民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社域,

福興鄉今仍留有番社村、番婆村、社尾村及十五番(鎮平村)

等地名。

福興鄉漢人移民多半來自福建省泉州府,

遠自明末清初,鹿港繁榮時期,陸續由鹿港及王功一帶港口

進入福興,有些跟隨延平郡王鄭成功來台,初住沿海,漸入鄉內,

開荒墾殖。

雍正年間,台灣、福建兩地人民來往較密,戶口

逐年增加,擴散分佈於現在的福興鄉。

清朝末年,福興鄉隸屬於彰化縣馬芝遴堡。

明治28年(1895)日治時期,

隸屬台灣縣彰化出張所(後改為鹿港出張所)馬芝堡,

明治30年(1897),改隸台中縣鹿港辦務署馬芝堡,

主要分為番社、洪堀寮兩區,掌理鄉里庶政。

1901年廢置縣,轉屬彰化廳鹿港支廳馬芝堡,

明治42年(1909),改隸台中廳鹿港支廳馬芝堡,

轄內分洪堀寮、頂厝、番社三區共11庄。

大正9年(1920)十月官製革新實施地方自治,

除秀厝、西勢、同安、三和、鎮平、麥厝、

廈粘、頂粘自有住所番地之外,

餘番地統稱為台中州彰化郡福興庄,各庄設有保甲。

民國三十四年(1945)戰後,更名為福興鄉。

番婆村沿彰鹿路發展,此地原屬巴布薩族馬芝遴社,

後仍有平埔族婦人留居,乃稱「番婆」。

村內有半路店、頂庄、下庄、番婆庄等聚落,

本地為平埔族昔日重要聚落區,

現在仍叫做「番婆村」,還保有「番婆街」等地名。

清乾隆《台灣輿圖》特地把它畫出來,

並分成兩個部落區,

位居「番婆庄」下方的漢人聚落,則稱為「下番婆庄」,

位在上方的村落則稱為「頂番婆庄」,位居中間位置的村庄

則稱為「中番婆庄」。

古厝正身有著類似辰野風格的飾條,

九牧傳芳的門額說明此為林姓所有;

鄰近另有一間林家古厝,

風格則較接近日治後期,

有著洗石子的林姓山牆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