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身為茶鄉的歷史已有百年以上,位於海岸臺地的背側坡

除了不會受到冷冽濕鹹的海風吹襲,加上來自大屯山系的純淨水質,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石門的鐵觀音甘醇可口、別具風味。

石門鐵觀音屬於硬枝紅心品種,1919年從福建安溪引進,

由於芽少葉厚,適合傳統揉捻製作,再用龍眼木炭焙茶,去除水分、

菁味及雜質,增添一股熟沉香氣。

石門算是台灣最北的產茶區,以出產鐵觀音茶著稱,

種茶的歷史已超過百年。

石門茶業的興盛,始自日治時代大正八年(1919),

自中國大陸福建省引進「硬枝紅心」品種的鐵觀音茶樹,

改良製茶品質, 成功打開了內外銷市場。

全盛時期,石門庄擁有一千公頃的茶園,

境內有多家大型製茶廠。

目前石門的種茶面積約二、三百公頃,在農委會補助下成立

「石農園區」, 建有茶山步道,以推展農業觀光休閒。

石門茶山步道位於石門的頂草埔尾,可以從台2線濱海公路

里程約33.2K草里漁港對面的北21線公路進入。

停車場旁有一棟兩層樓的紅磚樓房,是昔日的製茶廠,

如今轉型為製茶體驗營的學員休息室。

磚造的樓房,令人感受到此地茶廠的規模。

樸舊的磚牆有補補抹抹的水泥,牆腳的黑泥及潮濕蘚苔,

也透露了茶廠歷經過的興衰滄桑。

因為疫情期間,步道封閉,

僅能在頂草埔尾聚落走走……

其後再轉往金坑溪步道,

步道入口處有一間何厝,

算是此區保留最為完整的古厝…….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