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村原名「鎮海港」,位於講美村的北方,
為清代鎮海澳澳署所在地。

乾隆三十二年(1767),澎湖廳開始建立戶籍資料,
當年「鎮海澳」(包括鎮海、港子、歧頭、小赤崁四村)的人口
是一千三百多人,比現在的還要多。




日治後改隸港尾派出所管轄,光復初期與港子村合併,
後脫離港子村與城前村合位為鎮城村,民國三十九年(1950) 實施
地方自治,與城前村分別獨立設置行政村。





鎮海村於明朝萬曆年間就有人居住,至今己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其移民多為浙江省鎮海縣而來,為了紀念先民居住地名,因此將
本村稱為鎮海村。




「鎮海」亦作「鎮海港」,位於澎湖北山嶼南段偏北,
明代天啟四年(1624),因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澎湖媽宮風櫃尾
築建城砦,明軍為驅逐荷蘭軍隊,便在澎湖各處堆砌土城,
截斷荷軍海路補給,順利迫使荷軍離開澎湖,
鎮海便為其中一築城地點。





惟明軍隨荷軍退離亦撤守土城,
其土城早於清季坍塌圯毀,
僅有寥寥城跡殘存於現址。


自明代起鎮海便常為水師駐兵據點,防範海寇,故而名之,
清領時期屬「鎮海澳」,
日治時期改隸「白沙莊」,1945年二戰後改稱「白沙鄉」,


在不同時期先後與鄰近的「港子村」以及「城前村」合併,
實施地方自治後自成一村,延續迄今。



本村面積36.096公頃,居民約百餘人,
為白沙鄉典型小聚落,以陳為大姓。
因地理環境較差,耕地範圍有限,村民半漁半農,
大部份均向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