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湳洞位於新北市金瓜石北方的區域。
清治末年至日治前期該地區名為水南洞庄,
日治後期為水南洞大字。

戰後分為濂洞里與長仁里,改水南洞為水湳洞。
1969年濂洞里行政區域縮小,
一部分濂洞里與長仁里合併成濂新里。


水湳洞約在九份溪出海口兩岸,日治初期十三層選礦場設置後,
才陸續有居民遷入,約為現今濂新里和濂洞里的範圍。
水湳洞地名來自選礦場廣場巨岩旁之海蝕洞,洞旁溪流自山上
流出,造成早期於洞旁形成「湳仔地」,故被稱為水湳洞。





水湳洞聚落發展和金銅礦有密切關係,
明治39年(1906) 選礦場興建後而逐漸發展。
礦場為了員工居住,於九份溪對面的山坡地,陸續興建
供日本員工居住的房舍; 漢人礦工則自行在附近銅礦仔、
磺窟仔興蓋工寮。






水湳洞以黃金瀑布下游的濂洞溪為界,
分為「濂洞」與「濂新」兩個里,
西邊的「濂洞里」是日治時期金瓜石相關的礦業職員宿舍,
是日本人開發的聚落,所以有整齊街道規劃。







「濂新里」的地段不像「濂洞里」的規畫那麼整齊,
雖然名字有「新」字,但其實是整合清時期的舊聚落與
後來日治期間長仁礦坑的相關聚落,
以及民國65年臺金公司為了找平坦的地建設「禮樂煉銅廠」,
將原地「哩咾」的部份村落遷移來此整合而成,
因此「濂新里」的歷史其實更為悠久……




位於水湳洞聚落北側的陰陽海,
以其獨特金黃色與蔚藍色海水著名,
是台灣東北角濱海地區的特殊地理景觀。





因附近的金瓜石山上富有大量的黃鐵礦,
在風化後形成銅、鐵離子,並融入水中形成氫氧化鐵
吸附泥沙而成黃褐色懸浮物,才有陰陽海的黃藍漸層獨特美景。
海灣中的海水顏色因為天然礦物呈現黃褐色,
與外海方向的藍色海水形成鮮明對比 …..


水湳洞漁港位於金瓜石舊台金公司禮樂煉銅廠之排水口附近,
民國47年開始建港,泊地面積1,300平方公尺,可供當地小型漁船停泊。
惟天然形勢欠佳,於冬季季風強勁及颱風時期,
港區泊地穩靜不佳,漁船需駛往他港避風或拖曳上岸,
政府遂於77年度投資改善舊有碼頭,
以及進行港區擴建工程。




目前臺灣地區漁港公告係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03年2月18日之公告函,本港為第二類漁港。
本港為深澳漁港輔助港,本港漁船主要於沿岸及澎佳嶼
一帶海域從事一支釣為主,棒受網為副。
漁獲物有現流魩仔魚、小卷、雜魚…等。
本港無魚市場,漁獲均由漁民自行至區內販賣
或直接在港邊銷售。

在前往「威遠廟」的途中,
有一處是欣賞陰陽海C型灣最佳角度的私房景點,
前方是基隆山、右邊是陰陽海和遠方的基隆嶼,
還看得到金瓜石兩座聚落夾雜其中,
無論是夕陽西下或夜晚拍車軌,
都美得令人屏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