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粗坑曾為金礦開採礦區,日治時期始,因採礦而
繁華一世紀之久,後來金脈枯竭,聚落人去樓空,
遺留下民宅石頭屋的斷垣殘壁,以及小學遺址座落於山林之中,
佈滿青苔樹藤的石牆,
透露著幾許古樸之美,與繁華落盡的滄桑,
發人思古之幽情。
古道綠樹成蔭,小粗坑溪水流淙淙,沁涼無比,
大小石塊錯落,自然優美,行到越嶺高點可眺望基隆嶼、
深澳岬角、基隆山、九份山城,
壯闊美景呈現眼前,讓人豁然開朗。
九份一帶因為清代留下的舊坑道數量眾多,
日本人對其管理與開採不易,遂而放棄經營,
而顏雲年便向日本當局租下礦坑,逐步擴大規模,
並分租給中間的資本家,中間資本家再分租給小資本家和採金者,
形成一種特有的「三級租包制」。
日治時期,顏家更是名列台灣五大家族之一,
可見其事業規模之大;
今小粗坑古道的九份端出口「頌德公園」,
便是為歌頌其造就九份的黃金時期而立。
而小粗坑聚落,正是顏雲年發跡的地方,
最鼎盛時期甚至居民有兩百餘人,行走在此,
一頁頁的採金歷史就在腦海中湧現,
不管是人去樓空的舊聚落或是已被蔓草掩蓋的侯硐國小
「小粗坑分班」,時空交錯的廢墟感就這樣瀰漫著。
古道的中段大多是階梯駁坎,
不同於大粗坑的芒草艷陽空曠,
小粗坑顯得蒼鬱陰涼許多,
古道也因為這些遺址的存在,多了份歷史的價值,
從這還可通往標高305m的粗坑口山,
可俯瞰迂迴的基隆河,
該處並有一顆編號63的台陽基石。
相對來的人也少跟大粗坑古道比起來是一個較少開發的步道,
少部份路段是棧板,較多是長著青苔的石頭,
路徑很明顯、不至於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