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里的開發始於清雍正年間,而漢人拓墾始於乾隆年間,
據紀載漢人張圻招家族於乾隆20年來台,於墩仔腳附近種植
甘蔗並設立蔗廍製糖。
岸裡大社文書(AH2251)可見旱溝北岸墩仔腳附近
確有蔗廍與蔗園字樣。
後乾隆25年巴宰族岸裡社通事潘敦仔申請拓墾750甲地
給漢人承租開墾旱作,範圍東至墩仔腳、西至月眉庄、
南至旱溝、北至月眉崎頭(今泰安休息站)。
而後漢人陸續聚集成庄,
乾隆47年已出現月眉庄、墩仔腳、中和庄、
厚里庄等保有到現在的地名 。
日治時期的后里區原稱「內埔庄」,
戰後改稱內埔鄉,因與屏東縣內埔鄉同名,
嗣後再改以轄內最大聚落「后里」為名。
關於墩仔腳地名,主要來自現運動公園(原后里國中校地)
為一高起的土墩,而其南邊地勢較低處稱為墩仔腳。
即今墩東、墩西、墩南、墩北四里。
後漢設濟陰國,晉改濟陽郡,在山東定陶縣地。
濟陽堂為丁、江、柯、陶、庾、蔡等姓之堂號;
由此地緣關係看來,
此地的濟陽堂應是蔡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