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港村位處湖西郷西北側,束、北、西三面環海,
西南與鼎灣村爲界,南與東石村相鄰,餘均面海,
距馬公市區九公里。

在清朝文獻上,今沙港村分為沙港、土地公前、水窟三部份。
沙港(又稱沙港頭)形成較早,始見於康熙年問《台灣府志》,;
土地公前和水窟形成較晚,始見於乾隆年間《澎湖紀略》。


該村所以稱爲沙港村,據說位於廣聖殿廟後海邊俗稱沙窟
成南北走向,北至俗稱窪內,南北長約二海里,東西寬約
一海里的沙帶,乃漁舟停泊處,故稱沙港。
現因地形變化,沙帶已流失,今在該地建沙港中漁港。




沙港聚落在清季地方自治隸屬於鼎灣澳內,稱為「沙港社」。
日治初期仍稱為「沙港鄉」,大正9年(1920)街庄改正之後,
成為湖西庄內的大字單位「沙港」。






戰後,澎湖縣政府於民國35年(1946)成立,
將其納入湖西鄉的管轄區,並與原本的沙港與土地公前聚落
合併,成為「沙港村」。




沙港村全村計有三百餘戶,其中以陳姓(177戶)為最大宗,
其次為歐姓(54戶),再來就是曾姓(23戶);
民居分成四個族群(即頂社、下社、土地公前、水窟),
農田較集中在村子的東南方。










東、北、西北三面臨海,海域的潮間帶非常遼闊。
古厝群林立、宗祠多為其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