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村位於馬公市東衛里的東邊,原稱大城北。

現在的拱北山舊稱大城山,

《澎湖紀略》對村名的由來有記載:

「奎璧澳有社名大城者,相傳亦云紅毛時築城於山頂之上,

以為瞭望之所;今城址亦頹廢無存,居人但指其地而云然耳。」

故城北村即因位在大城山之北而被稱為「大城北」。

《澎湖紀略》稱做「大城北社」,屬大山嶼「奎璧澳」管轄。

日治時期明治30年(1897)則改稱為「大城北鄉」,屬「林投澳」管轄,

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與太武村併入隘門村;

後為地方自治方便實施,與太武並稱為「武城村」;

馬公機場營建後,兩個聚落為機場跑道所阻隔,聯絡不便,

民國54年(1965)分別獨立為太武村與城北村迄今。

城北村位處湖西郷西南側,東以馬公機場與隘門村相望,

北接本鄉太武與成功兩村,西鄰馬公市東衛里,南隔馬公市

興仁與烏崁里,為本鄉少數無臨海聚落之一。

拱北山從城北村南側綿延至西側,

成為城北村與馬公市東衛、興仁、烏崁等里的自然分界,

加上東側地勢微高,形成北側最低的類似盆地地形,

住宅區也大多興建於此。

由於拱北山舊稱大城山,而先民居住於此山之北,

故該村舊稱「大城北」。

城北村的聚落分布在從拱北山東麓發源,

耕地分布在溪流兩側,由於水源尚稱豐沛,蔬菜種植相當發達,

是早期城北居民經濟的主要來源。

另外,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導致該村南側拱北山麓地帶,

自清末以來即是軍事管制區。

戰後,因台海局勢緊張的關係,而於西側增建星文營區,

之後東側土地又因興建機場而成為軍事禁限建的土地,

村內也有幾處因應機場護衛功能的

防空陣地與軍事設施地,

軍事氣息濃厚成為該村的另一特色。

在機場北側,有一大片原野,

村民有在此放牧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