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攻台,開始設立官署,

清水地區為諸羅縣所轄,當時清水尚屬未開發的不毛之地。

雍正年間開始有漢人大規模的湧入清水地區並向平埔族租地墾殖,

並有官軍在今日的營盤巷駐防。

到乾隆年間,才逐漸發展成為市集,發展成為

中部的稻米和山產的集散地。

早期清水的漢人移民,以來自閩、粵為主,現在位於清水大街路上

的三山國王廟,尚有早期客家人墾殖清水的痕跡。

1920年全臺灣分為五州二廳,設清水街屬臺中州大甲郡,

初時曾以其舊稱「牛罵頭」作為街名,後由首任街長楊肇嘉

改名為「清水」。

清水街轄清水、社口、秀水、大槺榔、四塊厝、高美、

三塊厝、田寮、大突寮、吳厝、楊厝寮等11個大字。

1945年12月,清水街改為「清水鎮」。

頂湳里位於本區東北邊,和菁埔、下湳、海風等里相毗鄰,

北端隔著大甲溪和大甲區相遙望。

舊地名之稱呼包括有甲南、客庄、大缺、山仔腳、瓊仔腳、頂湳仔等。

其間有五福圳南北灌溉,因土壤中孔隙度大,易透水,故稱「湳」,

與西南一.五公里處的「下湳仔」對稱之,

因在其上方(東北)故得稱為「頂湳」。

座落在清水橫山山腳下、由三個三合院所組成的王家古厝,

從清朝時期就興建到現在,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展現出

傳統建築之美,保存相當良好,

此地即為瓊仔腳…….

為了留下祖先的開墾足跡,

長時間在文化局擔任導覽志工的

王星卯夫婦,從幾年前,便開始進行田野調查,收集家族

耆老的口述歷史和族譜,並且仔細研究每個建築工法,

克服種種困難後,最終順利出版成冊。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