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蜞潭,是臺南市永康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位於該區中部偏東北。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王行里西北端、烏竹里、
龍埔里不含西北端及南端、埔園里東部邊界地帶北至中段、
龍潭里不含東部南側凸出部分、永明里西半部、
永康里永華路以東地區的北半部。
境內主要聚落為蜈蜞潭、秀角、竹仔林、烏水橋。
大正九年(1920)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
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蜈蜞潭」大字,
隸屬於臺南州新豐郡永康庄(新制街庄)。
戰後永康庄改制為永康鄉,隸屬於臺南縣,
大字亦改制為村。
民國64年2月1日以村名不雅而改名為「龍潭村」,
民國82年隨永康鄉升格為「永康市」而改稱「龍潭里」。
龍潭,舊稱「蜈蜞潭」俗稱蜈蚣潭,
原為鯽魚潭注入蔦松溪〈鹽水溪〉的溪道。
道光鯽魚潭潰堤南流後,成為漲潮時海水停留處,漸成一條
長形水潭,聚集眾多吸血蟲-蜈蜞,故命名之。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蜈蜞潭、秀角、竹仔林、烏水橋,
在日治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蜈蜞潭庄與王田一樣,荷蘭時期已有漢人入墾,
蜈蜞潭陳氏雖傳統上分北頭陳與中陳,乃同時在乾隆40年代
由泉州府同安縣及安溪縣人來此開墾,
但根據永康前鄉長陳埔所撰述之族譜,兩支陳氏有同一開臺祖,
乃在荷蘭時期之1645即來此開墾。
鑑於蜈蜞潭在1823年之前乃接蔦松溪,疏導鯽魚潭水向北流入
新港溪而通臺江內海,水運方便,再加上1644年荷蘭人闢筆直
大道經過北邊不遠的烏鬼橋,
蜈蜞潭區域的開發不可能遲至乾隆年間,
後說應較可採。
與陳氏約同時到來者有楊氏與林氏,
而成為蜈蜞潭三大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