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鄉昔稱「打貓」,源於此地早期係洪雅平埔族之打貓社
居住的地方,是平埔番社之所在,打貓係取其台語近音Taneaw譯字。
清光緒21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將台灣及澎湖割讓予日本。
日方認為打貓之地名不雅,乃藉日語讀音打貓,改稱日語近音之民雄,
改為民雄庄。
戰後再改為民鄉鄉,隸屬嘉義縣迄今。
民雄鄉開墾於明鄭時代,當時鄭成功率兵復台,施屯田制,
設營駐兵,就所駐之地,自耕自給,寓兵于農,是為「營盤」。
雙援莊即為當時之。「營盤地」。
證諸中樂村巿場後,原屠宰場附近,昔稱營盤後,
又福興村南邊許厝莊仔附近昔稱營盤崎,
可見本鄉當時確設有營盤,係屯田招佃墾殖之地。
東勢湖是由舊時的橋頭、湖仔溝、過溝、大厝底、
湖尾合併而成。戰後稱東湖村;
該村許姓占絕對多數。目前村內就有三處許姓公廳、
除了紀念祖先外,也都供奉各自的神明。
每年於各房頭主祀神明的例祭日,由各房頭的信眾公攤「吃公」。
這種習俗,不僅發揮了慎終追遠的傳統精神,
也具有重整族人凝聚力的正面意義。
東湖村係以昔日之東勢湖為主體,而昔日之東勢湖在漢人開台之初,
因位於打貓街之東,低漥積水成大湖,而稱東勢湖。
至於東湖村之名稱,則為承續東勢湖的原意,
以新時代的民雄市區為核心概念,
借省縱貫公路為界仍地處東邊,而改為「東湖村」。
此外,東湖村係打貓東麓山龍延伸,由豐收村、新庄仔、
北斗村丘陵與雙福山聳立所構成的低漥漏斗型積水袋地,
亦即民雄大排的流域,開發初期之積水成大湖,自屬必然;
因此被開發為古早打貓街的農墾區域,自為首選。
東勢湖因係先民開台之初,以古早打貓街為立足點,
觀向東邊勢,位於丘陵與山嶺圍構的低漥積水袋地,
成一大湖,而稱之為「東勢湖」。
東勢湖以原始農耕生活的本質,歷代皆以辛勞勤發傳承,
就本地的資源,當然以種水稻、菱角和蓮荷為主;
其次就是養豬,於是可見居民越區到周邊村莊挑廚餘,
以及撿拾牛糞和豬屎堆肥,作為田肥,
該普遍的狀況,蔚為東勢湖的特色。
東勢湖的行政劃分歸屬,與東湖村完全一致。
本聚落由過溝、大厝底、湖頭、湖尾、
大墓坪、庵頭仔與殺人崎仔組成。
東勢湖居民以許姓原始拓墾戶繁衍為主,
此從部分民居的
戶長銘牌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