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稱好收庄,又有另外一個名稱火燒庄,

會有這個名稱是因為在清朝時期戴潮春事件放火燒庄,

好收庄夷為平地,從此之後居民就以火燒庄來稱呼此地 。

清同治元年﹙1862﹚戴方生之亂,放火燒莊,全莊夷為平地

只剩三戶土埆竟,從此,鄉民習慣稱好收莊為「火燒莊」。

戰後稱為豐收村。

豐收村由舊時的山仔腳、竹圍後、火燒莊、新厝、

過溝仔、溝心、大樹腳坪、內窩等合併而成。

山仔腳於光復後一度和新庄子合併成「新山村」,

以後分離自成「瑞豐村」;

六十七年將瑞豐村﹙山仔腳﹚併入豐收村。

據陳家族譜記載,陳家是在康熙年間從漳州移居到台灣,

先是輾轉麻魚寮、竹圍仔,最後定居民雄陳厝寮,並在

陳厝寮和豐收村開墾。

祖先之所以會選擇在陳厝寮落腳,可能是因為這裡和祖籍地的氣候

和方言相近,聽說當時在祖籍地的生活條件不理想,才會想移居到台灣來。

有趣的是,當初的始祖移居台灣後其實生了五位兒子,

民雄陳家只是其中之一,剩下的四家又遷居回中國。

從移居來台的始祖算起,陳家已到達的第十三代,

而供奉列祖列宗的陳家祠堂推溯到清朝時代就建立,

民國時期又重新翻修過一次,現在看到的陳家祠堂則是

兩年前再次翻修過後的樣子。

陳家族譜有一個特別標記方式,會用不同的顏色和粗細來區分

血統的脈絡,例如紅色線就是從別房抱養的,黑色是從他姓分養的,

也顯示出古人對於「血統」的重視性。

豐收村其實有兩個陳家,

五穀王廟旁邊的「陳氏祠堂」與「陳實華洋樓」分屬

兩個不同的家族,兩者並無關係。

以前豐收村其實有一大群從漳州搬來的陳姓先民

組成連宗,但彼此未必有血緣關係。

三興村是由溪底廍、陳厝寮與葉仔寮三個聚落所形成的,

溪底部跟陳厝寮兩個地方過去都是糖廍。

過去好收庄種了很多甘蔗,所以好收庄的陳姓祖先在附近設了

一個寮子廍召集村民製糖,從而形成陳厝寮這個聚落。

三興村最早由陳厝寮、溪底廍、葉子寮三個聚落所組成,

如今行政區劃分,葉子寮已不屬於三興村。

史料記載,三興村舊名就是陳厝寮。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