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勁」一名源自鄭成功的抗清「七十二鎮」之一,

稱之為「後勁鎮」。

明鄭在台灣建立政權後,派遣各鎮設屯開墾,

其中後勁鎮即是在今日後勁一帶拓墾。

清朝時期,由於後勁位置靠近左營鳳山縣城,

因此有許多移民進入,並逐漸發展成為是高雄地區的早期街市之一,

當地至今仍保有老街與陳家、林家等古厝。

後勁舊部落含蓋了楠梓區境內的錦屏、玉屏、金田、稔田,以及瑞屏等里。

整個後勁地區則位在半屏山與後勁溪所夾區域,四周傳統上有

左營、右昌、楠梓(楠梓坑)等聚落。

後勁林家來自福建泉州同安,

乾隆年間來台初在台南歸仁之後遷徙至後勁,

在此家族日漸壯大。

族人在後勁共興建有三間大厝,三棟各具特色。
最初的祖厝規模龐大為九包五格局,但早於2013年拆除;
另一間日治時期1919年興建的三合院九牧傳芳古厝,
雖一度緊急搶救申報為歷史建物可惜仍無法保留,
留下基礎調查資料及影像等,已然拆除。

僅剩的林宅為七包三格局,面朝西略偏南。

根據調查為林家第四代林惠安(1805-1876)所建,
確切年代不詳,他在1861年科舉應試,取歲貢生。


此宅格局與主人有官職相襯,高大寬敞。
左半邊早期即已拆除;但由僅剩的半邊仍可以窺見其規模及特色。
在現存的後勁老宅中為較特殊的一棟。

整體為前後三進左右護龍向前包夾的格局,
整體空間面寬進深尺寸皆較一般民宅來得大且高敞。

第一進面寬三開間,後進整體寬七開間,其所謂的七包三。
第一進正面設廊,開六扇木門;其餘後進及護龍皆採用出屐起出檐。


木構造廊柱作法簡潔,採用瓜筒疊斗,僅大構件雕飾,

反而更凸顯木構虯建有力的本質。

牆體以金包銀的斗砌磚牆為主,紅磚色澤優美。
兩側對看牆同樣設置附壁屋架斗拱。

正廳內部高敞,廳屏為重點,兩側牆面平實無裝飾。

一般稱之為

貢生林惠安古厝…….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