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勁漢人的開發,可追溯自明鄭後勁鎮的屯墾,

由楊正、劉明等將領帶兵入墾後勁地區。

進入清領時期,因鄰近鳳山縣城左營,吸引移民開墾,

劉姓、陳姓、蔡姓、楊姓、林姓、王姓、黃姓等入墾後勁。

今日這些宗族當時所建的大厝部分仍保留完整,

以聖雲街、後勁中路為核心,由後勁東路、南路、西路、北路

及高峰街構成的農業聚落。

依後勁林家宗親族譜記載,林家祖籍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

乾隆年間遷渡台灣府歸仁紅瓦厝開基,後移居鳳山縣後勁庄,

開基祖為第一代林喜(1702-1756),

林喜有六子,三房林倫育有四子,於後勁地區開枝散葉。

後勁林家主要有三間古厝,

分別是九包五林家祖厝、七包三林惠安古厝、

及五開間加伸手的九牧傳芳古厝。

林家祖厝為九包五的傳統大厝,

原坐落於後勁高峰街79巷13號。

族人認為九包五的斗仔砌大厝,是林姓族人最早的祖厝地,

可惜已於2013年拆除,

現地於2016年興建了15層大樓、

位於高峰街33巷16號的林惠安古厝為七包三的格局,

後落七開間,左右伸出六開間(廂房)的護龍,包住前落三開間的廳堂。

古厝為林家第四代林星(林建中1805-1876)所建,

林星為林倫三子彥的次子,又名惠安,科考時以建中名應試,

咸豐十一年(1861) 中取歲貢生(雅稱歲進士)。

林惠安古厝是清代後期的大厝,牆身是斗子砌磚,前落的正廳,

採用精緻的木門,格局是官職的民宅。

另一間於日治時期1919年興建的三合院九牧傳林家古厝,
雖一度緊急搶救申報為歷史建物可惜仍無法保留,
留下基礎調查資料及影像等,亦已拆除…….

按 : 林惠安有三子,林啟上、林啟心、林啟泰。

啟上早逝;啟心(光遜) 為明經進士,例貢生;

啟泰則為同治4年(1864) 秀才。

林家為後勁地方仕紳,擁有龐大資產,

林啟心經營順益行從事貿易,也從事貸地業及佃作經營。

林啟心(光遜)於1907年,自行買下後勁聚落東側一塊旱田,

面積四分五厘,為後勁段月眉小段535番地。

林啟心1912過世後,由三子繼承,

林福、林勞、林知,產權各三分之一。


1917年,三兄弟協調,由林福、林知聘請大陸來的匠師,

在這塊旱田蓋了一座五開間帶伸手的林家大厝,

門額「九牧傳芳」,1919年完工,現址為後勁東街182號。

古厝由兩位匠師採對場作,

古厝兩側的風格雖相同,但砌磚及裝飾細節有些不同。

最為特殊的是,虎邊正身後方的樨頭,有一歷史人偶的泥塑彩繪,

主角是兩位古代的武將,站在一間大厝前方,

大厝門扉書寫「神荼」,「鬱壘」,而門額書寫「梅魁」。

林勞於1944年過世,後來實際繼承九牧傳芳林勞產權的是

林福與林知的後代。

「後勁林家古厝」,為日治時期閩式三合院建築格局,

有泥塑及剪黏等傳統工藝,但殘破缺損,

新闢馬路造成入口方向由背面出入,

虎邊伸手廂房有改建情形,

加上所有人家族意見分歧,經審議不予指定登錄。

文化局會另授權專案小組與產權人溝通,

採書寫、數位、構件保存等方式留存。

該古厝現已拆除…….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