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棲區古稱「五汊港」,係因梧棲區地處牛罵頭溪口五水汊處而得名,

乾隆35年(1770年)與泉州府惠安縣獺窟島有進行帆船貿易,港內

擠滿接貨物的竹筏,因此又名「竹筏穴」,

清領時期之間也有「梧汊港」、「鰲西港」之稱呼,

直至光緒17年(1891),取「鳳為吉祥之鳥,非梧桐不棲,

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之雅意,將「五汊」雅化為「梧棲」。

康熙中葉時期,已有漢人入墾梧棲,

當時沙轆社域以南土地肥沃,適合種植水稻,漢人曾向番社購地,

但由於梧棲早期屬於原住民的活動區域,因此漢人開墾必與原住民

有所交涉。

康熙60年(1721),朱一貴事件爆發,

清廷遂於雍正元年(1723)將舊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之地

設置彰化縣。

雍正初年,顏玉漳承租南簡庄一帶的土地,

爾後乾隆年間逐漸有晉江縣莊姓、安溪縣王姓、吳姓、顏姓,

以及南安縣李姓等族人進入大庄及鴨母寮一帶開墾。

乾隆38年(1773),南安縣吳玠與吳日燦、陳福、王三錫合四股,

向南北遷善社番通事李有從承墾大庄地區的魚塭及水田,

足見當時漢人除了農業開墾,也在大庄地區從事漁業養殖。

其後,嘉慶年間南安縣周必緘、道光年間安溪縣孫坤福等人

也陸續入墾梧棲。

由戶政資料可知,鴨母寮地區以王姓為大宗……

王墓的燈號為清溪,即為安溪的雅稱;

證實此間的王姓,來自於安溪縣。

大正九年(1920),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

該街雅化為「鴨母寮」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大甲郡梧棲街,

大字下有「鴨母寮」、「安良港」小字名。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竹圍、頂庄、下庄、安良港等,

永天宮主祀天上聖母,是鴨母寮地區主要的信仰中心。

祭祀圈內有六個角頭,

就分別為安良港、鴨母寮、興農、

永興、永安與竹圍仔……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