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中葉,台中市西南邊陲的大肚溪口附近,

有一座為防禦海賊而築的水裡港,隨著中部稻米輸往大陸,

促使本地大甲溪與大肚溪間,

另外兩個重要港口也繼而興起,

北為梧棲港、南有塗葛崛港(龍井)。

船運昌盛帶動沿岸市街聚落形成,

與對岸的汕頭、廈門、福州交通往來頻繁。

位於龍井大肚溪口的水裡港,由於地理位置特殊,

是台中最早汛塘(基層軍事駐地)所在之一,

十八世紀時是一座可停泊小船的港口,

十八世紀末以後,水裡港成為守衛鹿仔港與彰化縣城的屯兵重地,

當時的水裡港汛「兵房三間,駐兵二十名」。

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

五汊港(即梧棲港)才逐漸取代水裡港的地位。

1836年《彰化縣志》記載:

「水裡港之北十里有五汊港,現時小船常多停泊,

宜將水裡港汛移駐於此。」

水裡港的沒落,是因為河川沖積的泥沙讓港口淤積,

深度縮淺,船渡日益困難,不得不另尋替代外港,

因而造就梧棲港與塗葛崛港的興起。

水裡港沒落以後,梧棲港轉而繁榮。

梧棲港,舊名「五汊港」,緣於西部沿岸沙汕潟湖地形,

因梧棲港在牛罵溪入海分叉處,形成蜿蜒曲屈的五條水路

港叉而得名。

1770年,梧棲港與福建各港間,開始有戎克船貿易往來;

1820年以後,由於中部各港相繼淤淺,它開始成為中部船運樞紐。

然而,好景不常,十九世紀中葉,泥沙淤積使港深僅有三、四尺,

必須另闢竹筏港接駁,船運便逐漸衰落。

在梧棲老街的東側,

位處內陸的南簡(港)與安良港,

其地名與梧棲港息息相關。

根據1898年繪製的台灣堡圖,梧棲商港當時可停泊帆船(junk),

並在港口更換舢舨、竹筏等小船,循著沙洲水路蜒蜒而行,分別由

南、北二路進入內港。

北路進梧棲港街,小筏可上溯至內港「南簡」;

南路進鴨母庄,小筏可東進至內港「安良」。

往昔帆船自梧棲港可溯航抵安良港村莊附近碇泊,

因無風浪之險故名為「安良」港。

鴨母寮永天宮主祀媽祖,聚落內有六個角頭,

分別為安良港、鴨母寮、興農、永興、永安與竹圍仔,

主要信仰以祈求漁民平安豐收。

如今的安良港已成為

位於內陸遺留的歷史地名…….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