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急水溪與龜重溪之間、山地面積佔全境五分之三的東山鄉,

原為平埔和安雅系 ( Hoanya ) 系哆囉嘓社 ( Doroko ) 社域,舊名別囉嘓。

日治時期時期1920 年日人改稱番社庄,

戰後因舊名不雅,便以其鄉境有座大凍山,改為東山。

本地於荷領時期曾為教化區,漢人開發始於明鄭時代,

鄭氏部將何替仔曾招閩籍墾戶入墾番社庄週邊土地,

康熙末年粵籍墾戶拓大埔庄等地,

乾隆年間街市形成。

日據時編為「台南府鹽水港店仔口支廳番社」,

嗣後,置卅郡街庄隸屬「台南卅新營郡」,名為「番社庄」,

戰後,設鄉命名時,以此地位於台南市東方山地,

境內又有「大凍山」,乃易名「東山鄉」,

此乃本鄉鄉名之由來。

東山區農會的前身為大正十二年(1923)2月所創立的番社信用組合,

番社信用組合之後在昭和十九年(1944)1月改稱番社莊農業會,

戰後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11月改為東山鄉合作社,

三年後(1949)的11月改為東山鄉農會,

2010年行政區改制後改為東山區農會。

過去臺灣傳統農家通常會委託土礱間來碾稻穀,

並在青黃不接時向業者借貸,而在大正元年(1912)之後,

由於電動碾米機的普及使土礱間專業化。

然而由於土礱間良莠不齊,臺灣總督府因而在1930年代之後

開始輔導產業組合農業倉庫經營米穀輸出業務,

該碾米廠即在此一背景下設置。

之後在昭和十年(1935)時總督府將稻米品種與等級重新分類

以及加強檢查制度,對傳統土礱間產生影響。

而昭和十四年(1939)5月頒布的「臺灣米穀移出管理令」

及昭和十六年(1941)12月頒布的「臺灣米穀應急措施令」,

分別規定必須由總督府統一收購輸出稻米與農家必須將自家用米

全數賣給政府,更進一步使得土礱間失去空間。

碾米廠佔地225.90平方公尺,樓高三層,主要建材為杉木。

其方位座東朝西,機房東側為精米儲放處,

西側則是稻穀堆放處及儲放穀子的庫房。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