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文獻記載,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哆囉嘓社
活動範圍內已出現以漢人為主的「哆囉嘓莊」;
到了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六年(1715-1717)間,
以來漢人日漸移入開墾,出現龍船窩莊、埤仔頭莊、秀才莊等漢人村莊,
而哆囉嘓莊亦拆分成舊嘓莊、新嘓莊;
同治初年(1862-1864年),已發展成哆囉嘓東上保及下保,下轄57個莊;
其中除少數位於今白河區外,大多數位於今東山區範圍內。
其後哆囉嘓街改稱為番社街。
到了光緒年間,東山區東南部約佔全區六成面積隸屬哆囉嘓東頂堡,
包括下南勢庄、崎仔頭庄、前大埔庄與牛肉崎庄;中西部約佔全區二成面積
則隸屬哆囉嘓東下堡,包括二重溪庄、番仔嶺庄與大客庄;
西北部約佔全區二成面積則隸屬哆囉嘓西堡,
包括番社街、許秀才庄、吉貝耍庄、田尾庄與頂窩庄。
日治初期行政區劃雖更改頻繁,
但傳統的堡里、街庄體制依然維持,1920年前設番社區、前大埔區。
大正九年(1920)臺灣地方改制,廢除堡里、街庄而改設街庄、大小字。
兩區合併設置番社庄,隸屬臺南州新營郡。
其下轄舊制各街庄則改稱為大字。
戰後初設「番社鄉」。
後因地方認為鄉名粗俗,易被人誤會,
因採山在該鄉之東之義,於1946年改名「東山鄉」。
科里緊鄰林安里及南溪里,
分嶺腳、科里、下庄子、埤口、枋子林五個部落,
里民大都以務農為生,
種植瓜果、水稻、為主要之作物。
該區以枋子林為較大之聚落,
科里則為散村;
行經該處見道旁有三合院古厝身影,
遂駐車趨前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