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子市,舊稱「樸仔樹腳」,後稱「樸仔腳」,
得名自朴子配天宮,其前身為「朴子鎮」。
位於嘉義縣西部,為嘉義縣海線地區的中心城鎮,
是一個因媽祖而興起的聚落,
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而與北港鎮往來密切。
1945年將朴子街改制臺南縣東石區朴子鎮,
1950年改隸嘉義縣,1992年因嘉義縣議會遷設於該地,
成為嘉義縣治的一部份,改制為縣轄市。
在高鐵嘉義站、嘉義BRT開通後,
往嘉義市通勤比例逐漸成長,交流愈趨頻繁。
1911年設立樸仔腳區,隸屬嘉義廳樸仔腳支廳,
管轄大槺榔西堡內之樸仔腳街、下竹圍庄、雙溪口庄、大槺榔庄、
小槺榔庄、下雙溪庄、溪墘厝庄;大坵田西堡內之𧃽菜埔庄、崁前庄、
崁後庄、龜仔港庄、鴨母藔庄、吳竹仔腳庄、新庄、馬稠後庄。
大正9年(1920),臺灣總督府實施州廳-郡市—街庄三級地方區劃,
改樸仔腳為朴子,樸仔腳區下雙溪、溪墘厝改隸六腳庄,馬稠後改隸
鹿草庄,其餘改制朴子街隸屬臺南州東石郡,
並為東石郡役所駐地(今朴子警分局廳舍)。
雙溪口,清代屬嘉義廳大槺榔西堡雙溪口庄,
日治時期為臺南州東石郡朴子街雙溪口;
光復後民國三十九年劃分行政區域,
將雙溪口分為朴子鎮雙溪里、溪口里兩里;
民國八十一年再改制縣轄市為朴子市雙溪里、溪口里。
牛稠溪是條很長的河流,發源於嘉義縣阿里山,
流經民雄之處時,分出一條支流,順流至六腳鄉蒜頭糖廠旁,
再與牛稠溪的主流會合,那時整條溪的溪水很清澈,砂礫細小,
溪流水中可見魚、蝦、蜆仔。
夏天的時候,小孩子喜歡在溪水中戲水。
因有兩條溪的溪水在此交會,所以居民將此處命名為雙溪口。
清康熙四十年,大陸唐山正值移民的旺期,侯姓祖先─侯東興(東八)
傳三房(岩、榮、國)或侯朝。自大陸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十八都古頭
尾井山,陸續遷居來台拓墾,落腳於朴子溪合流處,即現今雙溪口。
清乾隆中葉有同為南安籍侯艷梅東渡來台傳兩房(銅、鐵)皆為雙溪口開基祖;
另侯集傳房(江、澤、弄)為官埔寮開基祖,那時雙溪口尚無道路與外地接連,
因此,交通是靠水陸(牛稠溪),現稱朴子溪,
而牛稠溪流經雙溪石碼宮前,因地勢的關係,
於是做了個臨時的港口為艙港,
整個村庄對外交通全靠水陸在運作,
慢慢的這個港口變成村民的主要進出口,
及生活補給,人物匯聚的中心。
當時村民因為從遙遠的唐山移民到此,為了尋找精神上的慰藉,
於是從故鄉(今之福建省南安縣十八都瓦井山侯家庄),
帶來「林府元帥」香火在港口附近蓋個簡單的草寮放置,
並供人膜拜,以求平安及心靈寄託。
道光十二年,村民感念「林府元帥」神靈顯赫,
護庄庇民的神蹟,眾人聚資,先以土角建造,
創建正式廟宇,取名石碼宮,為雙溪口之開基廟。
光緒十年,將原廟加以改建。
大正三年,略為整修。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間,由侯連標、侯西峰父子再提議
重建廟宇,此議立即得到村民響應,於同年六月成立重建委員會,
同年十月十二日舉行動土奠基儀式,
民國八十二年十月底竣工,
同年農曆十一月初五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永續香火不斷。
由此推測,
聚落內這處古厝,外觀雖不甚起眼,
然枋楣之間,及室內壁堵的彩繪卻極其精緻,
由於就地處於石碼宮前不遠處;
應屬侯姓人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