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子舊稱「樸仔樹腳」,後稱「樸仔腳」,得名自朴子配天宮,

前身為「朴子鎮」,位於臺灣嘉義縣西部,海線地區的中心城鎮,

是一個因媽祖而興起的聚落,

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而與北港鎮往來密切。

清乾隆12年 ( 1747 )《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

清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

「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

清朝年間,樸仔腳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

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民所休息乘涼好地方。

清康熙21年(1682) ,林馬從湄洲祖廟迎請媽祖,欲至居住地

布袋嘴半月莊供祀,經牛稠溪〈朴子溪〉南岸樸仔樹下休息。

當地民眾聞訊聚集參拜,並奉神意指示要停住此地,

故在此樹下立廟稱為樸樹宮。

清乾隆54年(1789),樸樹宮奉令改為「配天宮」。

當地便以媽祖廟為中心,逐漸發展成市鎮,當地因於樸仔樹下建廟,

奉祀媽祖而發跡,於是取名「樸仔腳」。

1911年設立樸仔腳區,隸屬嘉義廳樸仔腳支廳,

管轄大槺榔西堡內之樸仔腳街、下竹圍庄、雙溪口庄、大槺榔庄、

小槺榔庄、下雙溪庄、溪墘厝庄;大坵田西堡內之𧃽菜埔庄、崁前庄、

崁後庄、龜仔港庄、鴨母藔庄、吳竹仔腳庄、新庄、馬稠後庄。

日治初期,南勢竹地區為一街庄(舊制街庄),

稱為「南勢竹庄」,隸屬於白鬚公潭堡。

該庄昔日西北與鴨母藔庄為鄰,東北與吳竹仔腳庄為鄰,

東與牛挑灣庄為鄰,南邊為溪洲庄,西邊為樹林頭庄。

南勢竹又稱「牛吃水仔」、「竹圍仔」。

明天啟年間,先民由泉州隨顏思齊入墾,屬於笨港外九寨之一,

位於竹林叢的南邊,故名「南勢竹」。

清代屬白鬚公潭堡轄區,民國 51 年之前,隸屬義竹鄉。

此時期,村西某處為布袋鎮、義竹鄉、朴子鎮三鄉鎮的交界處,

所以一個人能夠腳踏三鄉鎮。

村民以陳姓居多,戶數有 200 左右,

人口在 77 年時達 800~900 人,大多務農為主。

陳家一向為此地望族,老賽和士貴兩兄弟,

於昭和二年(1936)同時動工建屋,歷時一年,

翌年落成。

南勢竹大多數居民為陳姓,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

最初奉祀呂仙祖、吳府千歲三王公、池府千歲二王公。

廟址最初設在陳水性、陳体界址,時稱為「平地」處,以草茅屋供奉。

1934年村民因鑑於村落狹長,遂有移址於村中央處之建議,

因此由當時保正(村長)陳老實負責規劃並向陳乙桂買地建平

房式房屋(稱公聽)供奉,即現址南竹里二十九號之一。

後因廟庭太小而再向陳乙桂

增購前庭地延至路邊,以方便出入。

民國五十五年因公廳年久失修,公廳屋漏破損不堪,

而由當時村長陳塭負責規劃重建事宜。

重建為磚造水泥瓦房屋,

並取宮名為「大華宮」,

香火鼎盛,綿綿延至今。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