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乾年間閩粵先民到台北盆地墾殖,由淡水登陸,
再溯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發展。至嘉慶、道光年間
木柵漸成街肆,也成為再進入景美溪上游
深坑、石碇的中繼站。
到光復前後,木柵老街約以開元街及木柵路三段、保儀路、
指南路一段等周邊為主的一帶街區:北至木柵國小,南至打鐵寮
渡船頭;東起景美溪畔,西至保儀路集應廟、木柵國中一帶,
包括今木柵、木新里部分地區。
道光初年由來自於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坪社,
以張姓家族為主的「延」、「永」、「建」字輩,共同向墾首張啟明
用銀買入,張啟明所承給平埔族雷朗社番業戶君孝仔山埔壹所,
範圍為指南國小以下埔地,土名稱「大坑」。
於道光十七年因人口日增、土地開墾紛爭不斷只好另立新的共同合約,
共82戶分成42股半,明定每股以30石為準,租稅為1:9抽,另僱工防
泰雅族原住民,設公款繳番租,並於每年農曆2月8日公議商討,
從此張氏鄉民便開始在大坑開墾,
並逐漸形成往山區拓墾的模式,
樟湖、石獅腳、貓空、草湳等地區陸續開發。
故而現今貓空山區多以安溪籍張姓居多…….
樟湖地區遍佈樟樹,
地勢形狀又像一座湖,因而得名。
清末明初由木柵農民張迺妙兄弟前往福建安溪引進純種茶苗,
在木柵樟湖山上種植,因這 一帶山地土質與氣候環境非常適合
鐵觀音品種的生長,且品質優異,深受消費者喜愛,
因此種植面 積逐漸增加,
木柵鐵觀音曾經盛極一時,
並也造就了貓空茶鄉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