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過去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生活區域,

明鄭時期曾屯營於於現今鹽水區舊營里設鎮屯田,

後來向東發展,約在今日新營東邊的「中營里」一帶,

新設屯營,而以「新營」為名。

清康熙年間屬於諸羅縣大奎壁庄,乾隆中葉以後改隸屬

嘉義縣太子宮保,少部分則隸屬於鐵線橋保。

新營在日治初期仍為小村庄,遠不如西邊的鹽水港(今鹽水區)

及東邊─有平原及山產之利的店仔口(今白河區)繁榮。

但日治時期1908年全線完成的縱貫鐵道設站於鹽水與白河間的新營,

使得新營逐漸發展成為區域中心。

1920年,日本將臺灣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設新營庄屬臺南州新營郡。

新營庄轄新營、茄苳腳、太子宮、舊廍、下角帶圍、許丑、王公廟、

埤寮、後鎮、土庫、卯舍、鐵線橋、秀才、姑爺等14個大字。

埤寮埤,原有水域面積20公頃,為一古水利埤塘,

迄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埤寮埤於民國83年進行開發,明清時期,有漳州陳姓

祖攜伽藍尊王神像來台,自台南登陸後沿路北上,見一埤塘,

與漳州家鄉環境相似,四周土地肥沃,

於是在湖畔搭寮墾殖,漸次發展,

於是人稱此地為埤寮(即今埤寮里),而池塘稱埤寮埤。

據說過去當地有將埤寮埤、新營市區、太子宮、鐵線橋一帶的風水

視為「天鵝穴」,而埤寮埤正位於天鵝眼的位置,

故將埤寮埤改稱天鵝湖。

埤南有一股墓,為昭和年代建造,

應即埤寮一帶陳姓人家先人墓地……..

旁有一墓僅於墓碑兩側墓石,

已然遷葬。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