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15年(1750),笨港溪(今北港溪)嚴重氾濫,

將笨港分為「笨港北街」(笨北港)及「笨港南街」(笨南港)兩部份;

乾隆47年(1782),發生漳泉械鬥,笨北港泉州人攻打笨南港,加上接下來的

林爽文事件及笨港溪水氾濫,使笨南港漳州人遷至東南方的「麻園寮」,

稱「新南港」,繼承了昔日笨港的歷史文化,

也成為今日新港發展的起源,至清末易名「新港」。

日治時期1901年設嘉義廳、打貓支廳、新港區管轄打貓西堡內之

新港街、古民庄、中庄、後庄、埤頭庄、埤仔頭庄、崙仔庄、板頭厝庄、

大潭庄、後底湖庄、舊南港街、下菜園庄;打貓南堡 內之海豐仔庄、

柴林腳庄;月眉潭區管轄牛稠溪堡之大崙庄、潭仔墘庄、大客庄、

中洋仔庄、月眉潭庄、三間厝庄、溪北庄、蕃婆庄、菜公厝庄。


大正9年(1920) 台灣地方改制,新港區之柴林腳劃歸溪口庄,

其餘合併月眉潭區 與原屬雙溪口區之西庄為一庄,

總督府以台灣全島有多處「新港」的地名,加上新港遠離河港位置,

易「新港」為「新巷」,設「新巷庄」,隸屬台南州嘉義郡管理。


戰後,改為臺南縣新港鄉,

民國39年(1950)改為嘉義縣新港鄉至今。

潭仔墘,是新港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中部略偏西南。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潭大村東北半部不含北部邊界

地帶中央一小段、菜公村西部邊界地帶。

大正九年(1920) 10月1日,全台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

該庄改制並雅化為「潭子墘」大字,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大潭仔墘、外六斗(六斗子)、大竹圍等,

聚落中的此處古厝,看來相當精緻;

可惜忠犬護家,狂吠不已,著實無法靠近,

只得遠遠紀錄數張………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