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鄉鄉治所在地「新巷」聚落舊名「新南港」;
鄉境內南港村為早期「笨港」地區的一部份,現稱「舊南港」。
新港早期為平埔原住民的活動場所,明天啟元年(1621),
海盜顏思齊率部眾登陸笨港,建立「笨港十寨」,引進漳泉移民入墾,
至清康熙年間已發展為市鎮及台海的重要港口。
笨港為一個區域之統稱,境內在史前時期,
曾經是平埔原住民活動場所,四處可見梅花鹿奔馳。
清乾隆15年(1750),笨港溪(今北港溪)嚴重氾濫,
將笨港分為「笨港北街」(笨北港)及「笨港南街」(笨南港)兩部份;
乾隆47年(1782),發生漳泉械鬥,笨北港泉州人攻打笨南港,
加上接下來的林爽文事件及笨港溪水氾濫,使笨南港漳州人遷至
東南方的「麻園寮」,稱「新南港」,
繼承了昔日笨港的歷史文化,
也成為今日新港發展的起源,
至清末易名「新港」。
日治時期1901年設嘉義廳、打貓支廳、新港區管轄打貓西堡內之
新港街、古民庄、中庄、後庄、埤頭庄、埤仔頭庄、崙仔庄、板頭厝庄、
大潭庄、後底湖庄、舊南港街、下菜園庄;打貓南堡 內之海豐仔庄、
柴林腳庄;月眉潭區管轄牛稠溪堡之大崙庄、潭仔墘庄、大客庄、
中洋仔庄、月眉潭庄、三間厝庄、溪北庄、蕃婆庄、菜公厝庄。;
大正9年(1920)台灣地方改制,新港區之柴林腳劃歸溪口庄,
其餘合併月眉潭區 與原屬雙溪口區之西庄為一庄,
總督府以台灣全島有多處「新港」的地名,加上遠離河港位置,
易「新港」為「新巷」,設「新巷庄」,隸屬台南州嘉義郡管理。
戰後,改為臺南縣新港鄉,
民國39年(1950)改為嘉義縣新港鄉至今。
月眉潭,是新港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南部略偏東。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月潭村不含西北部邊界地帶及
東北部邊界地帶、月眉村、中洋村西南部不含西南端。
月眉潭劃為月眉、月潭兩村,
月眉潭因其潭的形狀像彎月又似眉毛故而得名。
福建漳州府平和縣林氏家族,隨鄭成功來台,即入墾月眉潭,
月眉潭南側是朴子溪,境內有咬狗仔竹圳和八處水潭,
其中以形狀像彎眉的月眉潭最大,面積達八公頃,
其他七個潭散佈周圍,而有「七星伴月」之稱,
現不但月眉潭已縮小,其他七個潭也已不見,
而月眉潭原是地方公產,因捕魚發生械鬥,請王得祿提督出面
調解,王得祿要大家別爭,把月眉潭送給他喝茶,結果公產就變成
王得祿的私產…….
聚落內部的小地名有潭頭、潭尾、灣仔頭。
是以林姓為主要的聚落,尤其是潭頭。
同族共聚的月眉潭聚落以林氏宗族移墾為大宗。
清初時期后裕林氏宗族衍派的部分後裔,奉請家族守護神敵天大帝自
大陸渡海來臺移墾月眉潭地區。
明鄭時代隨鄭國姓(延平郡王)于故鄉(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渡海來台墾殖,
先人林如玉(俗稱大埕林)奉請敵天大帝、謝府元帥、太子元帥三尊金身安奉家中,
爾後供庒民膜拜,遠播神威。
清乾隆三年(1738),林清江等人籌組神明會,
至乾隆五十七年(1791)才由開糖舖(四腳街長)的林董事等人倡議建廟,
故興建一間土角草厝為廟。之後在清同治年間,由林海上及庄民等人集資
第二次重建為閩南式大脊廟,並定名為「光天宮」。
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地方人士林清泉及庄民等人再度重建廟宇迄今。
月眉潭光天宮敵天大帝、謝府元帥遠播神威開發甚早,
先民在明鄭時代隨鄭成功渡海來台墾殖,比新港的開發還早,
已有三百多年的墾殖歷史…….
每年八月廿五日帝爺公誕辰千秋
是月眉潭一大盛事。
村中的林茂根古厝是現存古厝中最為精采的。
室內外枋間及壁堵之雕刻及彩繪
保存尚稱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