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區舊稱「新港社」,後稱「新市仔」,前身「新市鄉」,

位於臺南市中南部,北臨善化區,東鄰山上區,西鄰安定區,

西南連安南區,南接永康區、新化區。

該區是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全境多為平原。

新市區早年係平埔原住民族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新港社的所在地,

新港社亦為臺灣自荷蘭統治時期以來最早接受西方文明之處,

1636年5月26日,荷蘭人於此設置具學校功能的教堂,

並以羅馬拼音紀錄西拉雅族語言,留下重要的新港文書。

明鄭時期,成為近山地區往來臺南府城的必經之地,

因商旅行腳歇息之所需,逐漸形成新興市集,

故有「新市仔」之稱。

近年來由於南科開發過程發掘大量考古遺址,

以及社會對原住民族的普遍理解,讓新市的歷史發展定位

從漢人移墾、西拉雅原住族群生活場域,

向上提升至史前時代。

清領時期在此設置「新港庄」;

日治時期1901年5月15日設「新市街驛」(今臺鐵新市車站),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時設置「新市庄」,歸臺南州新化郡管轄。

戰後改設臺南縣新市鄉。

戰後新市區一直以農業為主要的經濟活動,

直到1995年以來由於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設於該區、

善化區及安定區交壤處,高科技廠商陸續進駐,

為新市的城鄉發展結構帶來重大的變化,

帶來大量的外來人口,發展迅速。

2010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後,

原「新市鄉」亦隨之改制為「新市區」。

潭頂位於臺南市新市區與山上區交界地帶。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新市區的潭頂里不含東北部

凸出部分及北部邊界地帶、永就里東端,以及山上區的豐德里、

新莊里南部邊界地帶。

本地區境內主要聚落為潭頂、隙仔口。

日治初期,潭頂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潭頂庄」

(舊制街庄),隸屬於外新化南里。

大正九年(1920) 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

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潭頂」大字,

隸屬於臺南州新化郡山上庄(新制街庄)。

因早年的聚落在大潭(日潭)北邊,故名潭頂。

東接山上區,東南接新化區,北與大社里相鄰,西約以嘉南大圳南幹

支線與永就里相隔。

村西有自來水廠潭頂淨水廠,水廠、

聚落以北,多為水田景觀,

而聚落以南和永就、新化區相接之處則以蔗田居多。

本里為農業村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