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子寮砲台,又稱槓仔寮堡壘,位於基隆市信義區東北方

槓子寮段的一處砲台遺址,過去曾是台灣日治時期基隆要塞

司令部的要塞轄內設施,

目前為文化部所管轄的國定古蹟。

1895年日治後,日軍隨即起調查和測繪基隆各砲臺之標高和配備,

台灣總督府築城部基隆分部根據1899年《基隆要塞防禦(永久)

要領書》中,因應恐爆發之日俄戰爭之虞而修建之「永久防禦

炮台」防禦工程。

基隆要塞砲兵大隊於1901年3月始建槓子寮砲台,

完成於1904年10月,是台灣總督府築城部基隆分部

因應日俄戰爭修建的防禦工程之一,

屬於日治時期基隆要塞所管轄區域,

砲台的指揮部則於1903年4月開始備砲,

1904年設有鋼銅製九珊米速射加農砲,

整體工事約在1908年3月正式完工,

員額編制約180名,

與鄰近的牛稠嶺砲臺,

為同時監控八斗子、社寮島制高點,

以及至白米甕砲台間基隆外海海域

防禦任務的重大要塞。

戰後,基隆要塞與轄內設施均由中華民國國軍所接收,

1947年因配合基隆要塞縮減計畫,槓子寮砲台隸屬基隆要塞

第三總臺管理。

後因編制而一度交由總臺、第一大臺、第一臺、第二分臺管理,

直至1950年才在度交由第三總臺管理。

並進行增修陣地工事工程。

在被國軍閒置之後,槓子寮砲台曾經荒蕪多年,

直到1998年6月23日臺灣省政府公告為省定古蹟後

才進行修復工程,並使用殘蹟保存原則,以達到

維護古蹟的真實性及完整性進行保存。

槓子寮砲台系統依照槓子寮山與周圍地形而興建,

面積約2公頃,位居海拔約150公尺處,

該前保留遺跡群是目前基隆市現存最完整的

要塞設施系統,配置共分為四大區域,

共為兵舍區、庫房區、砲座區、觀測區。

砲座區共由三座榴彈砲座、一座平等砲座、

四座地下掩體彈藥庫、指揮所及第二蓄水池構成、

每一座榴彈砲座配有兩座28口徑砲盤。

共能配備約六座榴彈砲,其砲座牆體結構設有10-15座

凹槽貯彈孔,上方採用混擬土造拱。

平等砲座則對向全區東南角,為防禦瑞芳前往基隆陸路用處,

因運砲路程較遠,另設有附屬砲側庫。地下彈藥庫全採混擬土

半圓形拱頂所構成,以「每2門火砲設立1座砲側庫」為原則設立。

並設有50公分厚混擬土牆作為防禦功能,

內部空間長約為5.37公尺、寬約為2.98公尺,

最初作為置放火藥、彈藥等武器之場所。

觀測所作為觀測基隆外海、

通訊與防空作用……

因為鄰近住家,前往此砲台非常便利,

也因此成為經常前往晨運的處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