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新港地區接近與造橋、頭屋兩鄉鎮交界處,

原為道卡斯族(TAOKAS) 後壠五社之一的 新港社居住地,

有東社、西社等聚落。

康熙、乾隆年間 漢族移民漸入此地,

閩、客先民皆在此建立聚落,成為一處多族群合居的地區,

清末到日治初期的堡里時期,此處成為 苗栗一堡 新港庄,

庄治就在鄰近東社、西社的福興。

新港地區東側有 縱貫鐵路山線經過,設豐富車站,

東緣有幹道台13甲線公路,126縣道通過南緣,較大的聚落為

包括東社、西社、福興、…等聚落合併的新港,

另有閩、粵合居的 校椅壩(校椅)、

以及以粵籍為主的北勢(豐富)等聚落。

新蓮寺是此處最早出現的廟宇,其沿革敘述 :

新蓮寺前身為 慈安宮,又名觀音宮,

奉祀觀音菩薩、媽祖娘和 昭君娘。

據悉另有奉祀保生大帝,此信仰與校椅里的魏姓人家

所建的慈靈宮息息相關。

本寺創立於 乾隆末葉(1790年前後),於咸豐、光緒年間擴建,

是佛、道混合廟宇。

昭和10年(1935) 新竹–台中烈震(關刀山大地震),

觀音宮建物全毀。

管理人 余台宗居士邀請 達珍尼師回鄉擔任住持,

主持震災復興修築寺務,承 台中州 烏日庄 林陳茶(法名 普果)

女士獨捐 大雄寶殿、西廂房資金,以及 新竹、台中兩州

信眾同捐善款重建寺院,於 昭和12年(1937年)竣工,

並立碑紀念,更名 新蓮寺。

民國56年(1967)因大雄寶殿年久失修,

由地方人士樂捐改建,

有著日式風格的廟體一直維持至今。

到訪之時,因疫情關係寺院未對外開放,

僅於大門外遙看內部樣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