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魍港」(今好美里一帶),其所開發,始於明末開墾,
海盜顏思齊、鄭芝龍拓臺十寨之第六寨便設於魍港大坵田。
明天啟四年(1624)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後,魍港納入統治。
鄭成功遠涉海峽,驅離東印度公司勢力之後,
鄭氏王朝亦遣部將屯墾此地,
並募集福建漳州、泉州三邑、泉州安溪等地先民遷居開墾,
當時本地較為荒涼,經先民集居著手經營,而形成村落鬧市。
布袋鎮是嘉義縣開發最早的地區,舊稱布袋嘴,又稱冬港。
冬港為布袋清領初期的稱呼,清康熙年代,位於八掌溪口,
大坵田沙嘴東南岸濱潟湖的一個內港,諸羅縣志載有:
「冬港商船到此載五穀,南出青峰闕,入於海。」
所指「冬港」就是現在的布袋港。
清乾隆年間布袋發展成一內港街庄,
九龍里香火鼎盛的嘉應廟
以及永安里的永安宮皆建於此期間。
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臺灣割讓給日本。
日本將布袋改稱為布袋街,屬臺南縣管轄。
1920年8月10日改稱為臺南州東石郡布袋庄。
戰後民國35年改為臺南縣東石區布袋鄉公所,
後來本鄉因布袋港與大陸通商,航運發達,人口激增,
於民國37年改制為鎮,
民國39年改隸嘉義縣布袋鎮。
布袋鎮為一典型漁村聚落,全鎮人口主要分布於
布袋市區、新塭、過溝及東港等四大區域。
東港位於大坵田(內田)及北桁(東安庄)之東,
清康熙年間八掌溪改道經冬港出海,
乾隆末葉到嘉慶初期、史料、族譜等,已見東港取代冬港,
有暗喻其為昔日港口位於布袋港以東之意。
居民為易於明示聚落與族群位置,
在將東港分為前後東港。
東港里共分四個聚落,
由北而南為後東港,圍仔內,前東港和埔仔厝,
且埔仔厝與大寮(永安里)僅一路之隔,
常有外地人甚至本鎮其他地區人士因弄不清楚地名之界限,
以致找人時倍覺困難,最常見的謬誤是以為大寮(永安里)
或前東港(車站牌名)視是地區地名之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