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區在1920年以前舊名寫作「漚汪」,此漢字的台語發音
源自西拉雅族語,是「溪流」的意思,至今有許多臺南人仍習慣
稱呼此舊名,至於「將軍」之名則相傳與施琅有關。
1683年,施琅率領清兵攻克明鄭,清廷以施琅靖臺有功,
以跑馬三日為其業地,西起馬沙溝,東至烏山頭,不料馬跑至今將軍庄
一帶便斷腳蹄,因而在此地建「將軍府」為施琅將軍與吳英將軍共用,
所經之田園成為「施侯租」,
之後施琅率其族人以及吳王兩姓親戚入墾,
因而形成「將軍庄」。當地人亦常簡稱為「將庄」。
馬沙溝位於將軍溪出海口南側。
有長沙與平沙兩村落,擁有兩座漁港及一座濱海遊憩區。
因近年舉辦海灘派對而逐漸知名。
舊南瀛八景之一「綠汕帆影」之所在。
將軍區長沙里、平沙里的名稱中的「沙」字,即是來自於馬沙溝。
馬沙溝地名很早,早在1610年代的
《福建海防圖》中就出現標示「馬沙港」的地名。
根據清朝方志的記載,馬沙溝與北門嶼斜對,南隔青鯤鯓沙線六里,
原本應為濱外沙洲,後來才與陸地連在一起。
故過去有人認為馬沙溝的地名與當地原為濱外沙洲有關。
而學者楊森富則認為馬沙溝之名來自西拉雅語中MASAKAU之音譯,
「MA」是接頭語,而「SAKAU」同「SAKAN」,為漁港之意,
而「AU」則為地名語尾。
區內廟宇林立,成為村內特殊景觀,
主要廟宇有李聖宮、烈池宮、觀音嚴等,以李聖宮範圍最大,
居民大都從事捕魚,大都把李府千歲看成人們的守護神,故社區內
李府千歲有多靈,
社區內所有宗教廟宇除了在地居民信仰中心與心靈依歸外,
該等處所更是提供居民及孩童遊戲之公共場地。
馬沙溝以陳姓、吳姓為大宗,然而其代表性的古厝
卻是位於曲巷中的王家古厝……
話說此間的王姓應該來自於蚵寮。
蚵寮聚落王姓族人有五房王、三民王與中生王等三支;
「三民王」於乾隆15年,來自泉州府晉江線南門外田中央第十都
玉園鄉的王嘉勃渡海來台,是三民王渡台的始祖,王國魯渡台時從
家鄉請來鐵王爺、什三府千歲(屬稱什三爺)與溫王爺奉祀,
之後因為後代子孫分家而分為二個宗支。
一支奉祀鐵王爺,另外一支奉祀什三爺與溫王爺。
後來馬沙溝遷入一支奉祀「葉、朱、李王爺」的王姓族人,
為了在蚵寮能相互幫助,便與王嘉勃的子孫合組為一個群組,
稱為「三民王」。
則「五房王」先祖,原居泉州府晉江縣玉園鄉第十都南門外的王房王
的渡台先祖王庭芳,抵王爺港初居石井崙沙洲,後來遷入到蚵寮。
王庭芳生有獨子王元總為三世祖父,王元總又傳有五子:
大房王秉掌、二房王秉明,三房王秉領、四房王秉竹、五房王秉進,
之後個傳其嗣岩宗族,便稱此宗族為「五房王」。
五房王中的大房王秉掌派下傳至王清獅與王清象二兄弟變至北門舊埕發展,
而四房王秉竹與二房王秉明則至新圍發展,到了北門嶼後的五房王則住在
西北角一帶,與部分北門嶼「在地王」合併為北門大股王。
其中恭奉葉朱李王爺之姓王者又稱「馬沙溝王」,
因其乃由馬沙溝搬遷而來。
先人渡海來台定居台南縣蚵寮,
其於大陸之籍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