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區在1920年以前的舊名寫作「漚汪」,此漢字的台語發音

源自西拉雅族語,是「溪流」的意思,至今有許多臺南人仍習慣稱呼

此舊名,至於「將軍」之名則相傳與施琅有關。

1683年,施琅率領清兵攻克明鄭,清廷以施琅靖臺有功,

以跑馬三日為其業地,西起馬沙溝,東至烏山頭,不料馬跑至今將軍庄

一帶便斷腳蹄,因而在此地建「將軍府」為施琅將軍與吳英將軍共用,

所經之田園成為「施侯租」,

之後施琅率其族人以及吳王兩姓親戚入墾,

因而形成「將軍庄」。當地人亦常簡稱為「將庄」。

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於此地設「將軍庄」,

劃歸臺南州北門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將軍鄉,

2010年12月25日改稱將軍區。

該區治設於漚汪,而非將軍(今將富里、將貴里)。

現今將軍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20年,

日本將臺灣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設將軍庄屬臺南州北門郡。

將軍庄轄山子腳、口寮、漚汪、苓子寮、巷口、將軍、角帶圍等7個大字。

「將軍」之名,是由清朝施琅將軍而來;施琅將軍靖台有功,

清廷為獎賞其軍功,故以跑馬三日為限,凡馬匹跑過之土地範圍,

全部要賞賜給施琅將軍。所以施琅將軍由當初登陸台灣的地方,

就是現今將軍鄉西隅的馬沙溝,由部下騎乘馬匹開始跑馬。

經史椰甲社(由今將軍區山仔腳)向東騁馳,不料至將軍庄(漚汪)時,

馬匹腳不慎斷蹄,故乃在此地建「將軍府」,所經之地即為「施候租」,

並建公館管理,最盛時期達十處;

之後,施琅率施姓族人及吳王兩姓戚親入墾漚汪溪(將軍溪)南岸一帶,

而形成「將軍庄」。

將軍區可分成三區:四埔、四甲和四寮。

「四埔」及將軍庄、北埔、山仔腳、馬沙溝的「四埔吳」;

「四甲」為東甲、西甲、北甲和中甲的「漚汪四甲」;

四寮則係頂寮、忠寮、下寮和崁頭寮的「苓仔寮四寮」。

自施琅始即將施姓及其親戚吳姓移來本地區居住,

大肆墾荒,而原居住熟番乃退居山地,至今將貴村附近

仍有平埔族遺跡。

施姓及吳姓之移墾為本地區開發主力,

其中施姓逐漸外遷,僅餘十餘戶,

而吳姓逐漸發展繁衍,已分散於將軍庄、北埔、山子腳、馬沙溝等地,

合稱為四埔,而吳姓乃有四埔吳之稱。

將軍吳姓開基祖挺谷公,於清康熙末年率領子孫三世乘大竹筏,

由福建省晉江縣南門外錫坑鄉十七八都,渡海來臺拓荒,就在將軍溪南

小港邊落籍,築茅屋而居,是為第一代祖,

此後子孫代代繁衍昌盛,蔚成一大族群。

世世代代人丁旺盛,家業丕展,人才輩出,

對地方、社會、國家貢獻甚鉅,

如:吳紅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與角頭耆老共商建造金興宮。

敬川公於大正三年(1914)擔任保正,熱心公益,於大正四年

捐獻鉅款創建漚汪公學校。

吳慶林公於昭和元年(1926) 擔任保正,昭和二年(1927) 與地方仕紳促進

重修將軍金興宮廟宇,並曾任將軍庄信用組合主事……等職。

吳和對任臺灣實施地方自治後鄉民代表,

吳玉山日治時期臺南師範學校畢業,曾服務蚵寮及將軍國民學校。

吳維樵曾任教職、鄉民代表,並當選連任五屆台南縣議員

及第十五屆副議長等職……..

此一古厝位於聚落臨近村口處,

形制及規模,及其內部彩繪精彩程度看來,

昔日至少為保正之家。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