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鄉位於臺南縣,以曾文溪與臺南縣麻豆鎮、西港鄉為界,
比鄰臺南市安南區及臺南縣善化鎮、新市鄉,為漢人在臺灣
最早開發區域之一。
歷史記載,從荷西時期就有漢人入墾本鄉,
當時本鄉大半為臺江內海,陸地範圍約今日蘇厝、蘇林、
安定、港尾等村落之地。
清代陸續有許多先民在台江內海沿岸登陸,於沿海地區或順著
灣裡溪(古曾文溪)尋找居住地,後逐漸發展為聚落,以沿臺江內海的
直加弄、灣港兩港口,及灣裡溪沿岸的蘇厝等地為基礎,
逐步擴展,成為本鄉的主要聚落:
除了臺江內海,本鄉的發展與曾文溪(舊稱灣裡溪)更是息息相關,
曾文溪雖然帶來交通、灌溉、飲水之利,但被當地住民稱為「青瞑蛇」
的曾文溪,每遇大雨也常引發河川改道、氾濫成災,
不但對造成民眾生命財產的威脅,甚至摧毀整個聚落,
著名的道光3年(1823)大雨,不僅造成曾文溪大改道,
讓蘇厝及菅寮舊聚落毀於溪中,遷徙至新住地。
而其長期挾帶的泥沙,更讓臺江內海在道光3年後逐漸形成
海埔新生地,使得本鄉不再靠海,
這些新生之地,也在先民開發下,形成聚落,
為中沙村(中崙、沙崙)、新吉村(新庄仔)等地。
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本鄉,主要仍以臺江內海沿岸的
直加弄港、灣港做為貿易中心,
除此之外,由《諸羅縣志》中清晰可見,
竿寮港(今管寮)亦為本鄉重要港口之一,貨物均透過此三港口
與外界交換,移民也由此進入開墾,
此為當時臺江內海沿岸諸港口最重要的功能。
賴以維生的灣裡溪與臺江內海在道光三年(1823)後有了重大改變。
道光3年夏天的一次大雨,造成時常氾濫的灣裡溪改道,原來由
蘇厝甲、檨仔林轉蕭壠、歐汪西流入海,至此改道轉向西南方,
從直加弄(保西村)北面,流向港口與管寮、新吉、海寮之間,
再流向臺江內海。
同治十年(1871)灣裡溪再改道從管寮、海寮北面
與西港之間,直流入海。
道光三年的灣裡溪大改道,對安定聚落造成兩大影響:
一是大量泥沙注入臺江內海,使得原本就已逐步淤淺的臺江內海,
加速形成新的海埔新生地,如今日中沙村的「中崙」、「沙崙」、
新吉村的「新庄仔」、六嘉村的「六塊寮」,均在此時浮現,
也形成新一波的移民潮。
另一則是許多原來的聚落被大水沖毀,在其他地方重建。
如道光3年(1823)的大水,灣裡溪由「蘇厝甲」改道經「菅寮」
由鹿耳門入海,沖毀「蘇厝甲」、「菅寮」兩聚落,
當地居民紛紛遷村,「蘇厝」被迫南移,後灣裡溪又數度改道,
「蘇厝」數度南移。
「菅寮」則南遷至今日管寮村之地,
當地居民認為「竹頭」比「草頭」旺盛,
於是將「菅寮」改名為「管寮」。
1823年曾文溪大水沖毀蘇厝甲與其側之菅寮,
並改道經菅寮由鹿耳門出海,
此時竿寮港陸化成海埔新生地,
菅寮村民遂遷村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