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初期,管寮地區為一街庄,稱為「管藔庄」(舊制街庄),

隸屬於西港仔堡。該庄昔日西及北隔曾文溪與西港仔庄、檨仔林庄為界,

東與直加弄庄、港仔尾庄為鄰,東南邊為港口庄,

南邊為新吉庄,西南邊為海藔庄。

]大正九年(1920) 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

該庄改制並雅化為「管寮」大字,隸屬於臺南州新化郡安定庄(新制街庄)。

聖安安廟碑記載,原管寮庄位於現址北北東一公里多曾文溪溪床中,

清乾隆年間,管寮庄仍為濱海地帶,西南一帶則是台江內海,先民擇於濱海處

菅仔埔搭寮聚居,拓殖墾地,因而稱為菅寮,

後來庄民認為竹頭比草頭旺盛,遂改為管寮。

臺江內海在道光三年(1823)後有了重大改變。

道光3年夏天的一次大雨,造成時常氾濫的灣裡溪改道,

原來由蘇厝甲、檨仔林轉蕭壠、歐汪西流入海,至此改道轉向西南方,

從直加弄(保西村)北面,流向港口與管寮、新吉、海寮之間,

再流向臺江內海。

同治十年(1871)灣裡溪再改道從管寮、海寮北面與西港之間,直流入海。

道光三年﹙1823﹚因暴風雨,致使溪流改道,管寮庄因而被沖毀,

全庄遂牽移至現址,且在庄中央重建公厝。

《安定鄉志》記載,光緒15年(1889)建,

奉祀諸神香火極盛一時。

日治時期明治39年(1906)庄民募金於現址重建,

並將茅屋改為磚瓦構造廟宇。

1823年曾文溪大水沖毀蘇厝甲與其側之菅寮,並改道經菅寮由鹿耳門出海,

此時竿寮港陸化成海埔新生地,菅寮村民遂遷村到此新生地,

據安定鄉志之記載,菅寮村民認為「竹頭比草頭旺盛」,

所以,地名改稱「管寮」。

然而,我認為先民極有可能因當地之舊稱「竿寮」而取其「竹」字頭

與原來之「菅寮」之「官」字結合而成「管寮」。

大正9年的劃分,安定區域屬於「臺南州新化郡安定庄」,

並在原有的胡厝寮、蘇寮、直加弄、港仔尾、港口、六塊寮、

百二甲、西衛、崁頭等9個庄落,加入管寮、海寮、新吉,

並進行調整,形成9個大字。

大字下再轄有各小字、土名或小地名,

設行政中心於直加弄,並改其名為安定,

後維持這樣的行政區域劃分直至戰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