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區在不到300年前仍是一片汪洋,

屬於臺江內海的一部份,

內海外緣臨臺灣海峽處有北線尾等沙洲。

據史載,清領時期乾隆年間即開始有海埔新生地浮出,

因為遍生菅芒,故稱菅仔埔,後百姓圍墾。

道光3年(1823年)曾文溪改道使得內海快速淤積,沿海居民

據地圍墾、搭建臨時草寮,故形成許多「藔」字地名,

日治後日人再改作「寮」。

古時有臺江十六寮(草湖寮、南路寮、中洲寮、溪頂寮、陳卿寮、

和順寮、總頭寮、新寮、布袋嘴寮、溪心寮、海尾寮、本淵寮、公親寮、

學甲寮莊、溪南寮、五塊寮)的說法,

即為歷史之見證。

當年本沙洲管仔埔一帶(本淵寮前身),有20幾戶遠從唐山飄洋渡海

而來的漁民在此定居,過著討海捕魚維生的艱苦生活。

三十多年後,道光五年(1826) 間,有位自府城出生的優貢生黃本淵,因有

愛民的胸懷與遠見,為了促使地方繁榮,特別向清廷租下約數百甲安南區

沿海一帶(今日本淵寮)的海埔新生地,並出資雇請工人全力開墾。


經過了一段艱辛的歲月,海埔新生地逐漸形成了聚落,

遂成立了「黃本淵收納田租辦公室」。

後來,陸續加入遠從唐山、台灣各縣市而來的各姓氏宗族,參與

農耕與開墾,終於有所成就。

後人為了感念黃本淵先生為百姓所帶來的生活契機,

因此就取其名字,將該地命名為「本淵寮」。

黃本淵,字靜涵,號虛谷,是清嘉慶年間台灣縣台南西定下坊人

(即台南做篾街),清嘉慶18年(1813)獲得優貢生功名,道光元年(1821)

被舉為「孝廉方正」,先任於福建長汀當縣學教諭,後擢升為福州府學教授,

監理鼇峰書院訓導。由於長期的教育工作,使他在福建省與臺灣府

聲望日隆,深受士林尊敬。


而後黃本淵辭官回到臺灣,為使地方繁榮,特地向清廷租下了安南區濱海一帶

的海埔新生地約數百甲,獨資雇請工人前往開墾,並於現今朝興宮前搭設草寮,

負責漁船和商船的管理工作,為地方民眾帶來很大的利益與財富,對現在

安南區的開發居功甚偉,可說是安南區本淵寮的開發鼻祖,

當地居民取其名為地號名而稱「本淵寮」,

以紀念他的開發功績。


黃本淵擅長於書法,並重視傳統詩文與書畫藝術。

今臺南市開基武廟原正殿三川步口石柱的清嘉慶23年(1818)

石刻楹聯:「漢代精忠耿耿日星並煥,臺城肇祀巍巍宮闕重新」

即是黃本淵題書,書法與文意均佳。

清乾隆56年(1792)有唐山過海漁民貳拾餘戶漁民定居在本沙洲

管仔寮,並帶來三位尊神梁皇武帝、普庵祖師、楊府太師,並於

嘉慶2年(1798)搭建一間茅草竹造廟宇,落成稱之「王爺廟」。

道光7年(1827)茅草竹造廟宇因年久腐倒,三位尊神移駕寄黃本淵收納

年租辦公室(眾信稱公厝),延續眾信徒膜拜,

在一次龍捲風中,黃本淵辦公室被吹倒,厝蓋被吹到今淵東里原廟址,

庄民便在該處籌建新廟,道光17年(1838)落成,奉旨意賜名「朝興宮」,

加供奉茹萊佛祖、中壇元帥、福德正神、田都元帥等。

朝興宮分別於光緒31年(1095)、

民國59年(1970)時曾拆除重建。

今廟貌為民國96年(2005)重修安座。

為居民的信仰中心……

門神彩繪為潘麗水的作品。

0

發表留言